2025-09-16 19:56:40 文旅信息
摘要:黄焕君的报告文学聚焦于平凡人物,捕捉“凡人微光”,展现时代精神。她笔下的人物如邱天、赵佩安、石神伟、陈君、张福泉、姜令纺、肖鲁等,在各自岗位上坚守奉献,在逆境中超越自我,体现了恪守、坚韧等珍贵品质。其作品以细节见真情,通过共情视角引发读者共鸣,同时采用灵活的结构使叙事张弛有度。在报告文学面临诸多挑战时,她坚守“真实”内核,以文学传递价值,凝聚精神力量,让平凡个体的故事成为照亮时代的精神火炬,既坚守了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传统,又在文学性上有所创新,彰显了作家的社会责任与艺术追求。
关键词:黄焕君;报告文学;凡人微光;时代精神;文学价值
引言:凡间星火,时代之光
一张照片曾悄然传遍网络——重庆某医院手术室更衣间里,邱天医生身着沾染疲惫的手术服,倚墙小憩。他既是泌尿外科医生,也是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为协调一位脑死亡少年的器官捐献,他辗转巴侨医院与大坪医院,反复安抚悲痛的家属直至深夜;次日又连轴参与肾移植手术,全天未进一餐,终因体力透支瘫坐墙角。这则被称作“最美工作照”的瞬间,被黄焕君轻轻拾起,写入她的报告文学《“最美工作照”背后的故事》,成为作品中动人的开篇,也揭开了她创作的核心——不追逐喧哗处的“大人物”,只俯身于时代的褶皱之间,捕捉那些被忽略却熠熠闪光的“凡人微光”。
黄焕君的报告文学如同一张张细腻的生活切片:在《赵佩安:从事结核病防治要有奉献精神》中,湘潭县疾控中心的赵佩安12年守在结核病防治一线,孕期仍冒着感染风险奔走于患者之间;《搬砖小工逆袭成网红》里,16岁的“搬砖小工”石神伟用工地脚手架当健身器械,从被工头责骂的“瘦小子”逆袭成百万粉丝的健身网红;《国礼画家》中,国礼画家陈君以丹青为桥,让中国山水走进30多个国家;《古樟下的历史回声》则借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的百年香樟,默默见证西医教育扎根中国大地的百年变迁;而《作品》更是将目光投向艺术领域的个体挣扎,以肖鲁与《对话》作品的纠葛为主线,勾勒出一位艺术家在爱情与名利、坚守与觉醒中的生命轨迹 ……在报告文学面临虚构化稀释、娱乐化裹挟的当下,黄焕君始终锚定“真实”的内核,用温润却有力的笔触为凡人立传。不刻意拔高,不渲染悲情,只是如实记录那些藏在日常里的坚守、低语中的伟大、平凡下的崇高——正是这些微光,最终汇聚成照亮一个时代的精神火炬。
一、凡人史诗:在微小轨迹中解码时代精神
黄焕君始终将目光锁定在各自领域默默耕耘的小人物身上。这些人物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折射出时代最朴素也最珍贵的精神品质。她以“显微镜式”的观察捕捉人物生命中的关键瞬间,用“人类学式”的细致书写他们的跌宕与超越,让平凡个体的故事成为时代精神的生动注脚。
(一)恪守:岗位中的生命尊严
在黄焕君笔下,职业从不只是谋生手段,更是寄寓信念的志业。在《“最美工作照”背后的故事》中,邱天的故事之所以动人,不在于英雄式的渲染,而在于那些近乎“狼狈”的真实——“疲惫靠墙”“未吃一餐”的脆弱背后,是他那句朴素却坚定的话:“争取一位捐献者,就能多挽救一个以上患者的生命。做这么有意义的事,再苦再累都值得!”这种将责任融入日常的坚守,让“器官捐献协调员”这个冷门职业,有了直抵人心的温度。
同样诠释职业重量的还有《赵佩安:从事结核病防治要有奉献精神》中的赵佩安。作为湘潭县疾控中心结核病防治科医生,她坚守岗位12年:2005年结核病管理信息化初期,单位无专用网络,她每天下班后去网吧录入数据,面对“男网虫”的无礼仍不退缩;2009年怀孕期间,她顶着感染风险参与“中盖结核病项目”现场指导;遇到丢钱的患者,她自掏腰包买盒饭、申请交通补助;面对不配合的村医,她耐心宣讲《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在她的带领下,团队确诊肺结核患者10560例,治愈9840例,无一例误诊,多次斩获国家级、省级先进集体称号。黄焕君通过这些具象场景,将“奉献”从抽象口号还原为可触可感的日常实践,让读者看见平凡岗位上的不凡力量。
(二)超越:逆境中的生命韧性
如果说职业坚守是“常态”中的坚持,那逆境成长则是“困境”中的突围。黄焕君擅长捕捉那些在命运低谷中奋力向上的个体,用他们的故事诠释“不放弃就有希望”的人生哲理。《搬砖小工逆袭成网红》中的石神伟,16岁在建筑工地因瘦弱被工头责骂,却未向命运低头:他加入QQ健身群,以工地脚手架为单杠、双杠,一个“双力臂”动作练了3个月,“俄式挺身”“龙旗”等动作反复打磨;2015年,他在快手上发布的倒立俯卧撑视频意外走红,收获百万粉丝,从“搬砖小工”逆袭为健身网红,还受邀参加《极限勇士》《中国梦想秀》等节目。他的感悟“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使我们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一定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成为无数底层青年的精神指引。
《矢志丹青描绘无悔人生》中的丁小赞,成长更具传奇色彩。两岁时因小儿麻痹症致下肢瘫痪、右手残疾,7岁靠木板凳“爬行”上学,中学时又因车祸加重损伤。13岁受齐白石画作启发,他用左手练习绘画,站着练数小时,冬天也练得全身出汗;“北漂”期间,为寻找创作素材顶着烈日观摩体育赛事,甚至因专注绘画忘记晒八角,导致5000多元货物报废。最终,他成为中国白石书画院院士,作品被清华大学收藏,还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举办个人体育题材画展。黄焕君不回避他的苦难,却更突出他超越苦难的意志——那不是遥不可及的传奇,而是普通人用身体与信念书写的生命诗篇。
《作品》聚焦艺术领域的个体困境与觉醒,以肖鲁与《对话》作品的15年纠葛为脉络,展现了“凡人微光”在艺术场域中的独特形态。肖鲁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成功者”,她曾在爱情中迷失——因蓝群的“护花”姿态委身依赖,在澳洲忍受贫困与堕胎之痛;也曾在名利场中受挫——作品著作权被窃取,甚至被写入艺术史时沦为“配角”。但黄焕君的书写重点,始终落在她的“突围”之上:从最初面对记者时的躲闪,到发现背叛后毅然追讨真相;从借威士忌麻痹痛苦,到以《15枪……从1989到2003》《开关》等作品重构艺术表达,肖鲁用行动证明“韧性”不止存在于职场坚守或逆境逆袭中,更存在于对自我价值与艺术真相的执着守护。文中“黑暗中的烛光”这一意象,既象征肖鲁心中未灭的希望,也暗合“凡人微光”的核心——即便身处艺术圈的名利漩涡,个体对真与美的坚守,依然能成为照亮自我与时代的火种。
(三)坚守:时间中的初心光亮
梦想并非青年专属,它属于所有不肯向岁月低头的人。《攀至顶峰景更娇》中,55岁退休的姜令纺重拾少女时的“画家梦”:每天沉浸绘画,甚至忘记买菜做饭,丈夫只好包揽全部家务;为寻找创作素材,她每年花大量时间去太行山、大围山等地写生,第六次去大围山时脚痛难忍仍坚持登山,在山巅创作出《万叠崇岚有路通》——这幅作品入选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2008艺术湖南•湖南省美术精品展”并获优秀作品奖。她的创作感悟“将看到的山水实景与心中的山水幻境融合,再创造出流畅在笔端的山水画卷,常有一种淋漓尽致的畅快感”,道出了梦想对精神世界的滋养,也让退休生活摆脱了“打麻将度日”的平庸。
《艺术与人生一起绽放》中的张福泉,则用23年坚守诠释“梦想的传递”。从年少时因喜爱花卉萌生绘画念头,到深耕工笔画不辍,她曾因火灾烧毁100余幅画作却未放弃;为观察花卉,她和家人在六楼打造“空中花园”,种植五十余种花卉;为提高技艺,她大量临摹宋画至凌晨。后来,她开设“梦蝶水墨馆”,教授零基础学员绘画,还举办“向美而行”书画展。当学员们向她鞠躬致谢时,她感慨:“画,若有人赏后拜你为师,你又能传道授业是件幸福的事”——这种将个人梦想转化为照亮他人火种的坚守,让“梦想”有了更绵长的意义。
二、叙事之艺:真实之上,赋予文学温度
黄焕君的报告文学始终站立于真实的基石之上,却又不囿于纪实之限。她以细节重建现场,以共情贴近心灵,以结构驾驭叙事,使作品既可信,又可读,更可感。
(一)细节:微光之处见真情
细节是报告文学的“灵魂”,一个好的细节往往比大段议论更能打动读者。黄焕君擅长捕捉“微细节”,让人物形象瞬间立体。在《“最美工作照”背后的故事》中,写邱天协调器官捐献时,她聚焦于“一边安慰家属,一边讲解伤情和捐献政策”的动作——这个“一边……一边……”的细节,既展现邱天作为协调员的专业素养,也体现他对家属的人文关怀,让“责任”不再是抽象词汇,而是能被感知的温柔。
《古樟下的历史回声》中,细节更是串联校史的关键线索。她笔下的百年香樟:“粗壮的树干上,树皮斑驳苍劲,呈现古拙之感,其树冠茂盛得如一团绿云,长长的枝丫伸展着,宛如好客的主人伸开臂膀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通过对香樟形态的细致刻画,黄焕君将“树”与“校”紧密绑定,让香樟成为学校百年变迁的“见证者”。而学校“用白色瓷砖砌一个圆形树池加以保护,里面摆放着盆栽植物加以装饰”的细节,既体现对历史的尊重,也让香樟成为医卫教育初心的象征,与学校“广德爱众,砺能善医”的校训形成呼应。
(二)共情:理解之中生共鸣
报告文学要打动读者,需让读者“走进”人物内心。黄焕君始终以“共情视角”观察人物,不做“旁观者”的评判,只做“同行者”的倾听。《她力量从哪里来:“超人妈妈”教育三个娃》中,写职场妈妈李一诺时,她没有渲染“清华学霸”“麦肯锡合伙人”的光环,反而记录她的“狼狈”:带孩子去医院检查时,“刚准备好开门,孩子吐奶把衣服都弄湿了、等衣服换好又拉了、等尿布换好又饿了”;上班后“偷偷溜到隔壁办公室,从包包里拿出吸奶器、耳机,一边打电话一边吸奶”,被办公室主人撞见后“尴尬地笑笑,然后继续吸奶、打电话”。这些职场妈妈熟悉的场景,让李一诺从“超人”变回真实鲜活的“普通人”,也让读者产生强烈代入感。
《孕育希望》中,写王淑媛劝说孕妇终止唐氏综合症胎儿妊娠时,黄焕君同样以共情视角切入:她不回避王淑媛“透出一种霸气和蛮劲”说“我有你登记的身份证号码,我可以通过临武县镇南乡计生办找到你和你的家人”的“强势”,却更深入她的内心——“每过两天,她和同事就轮着打电话,坚持两个多月”,只因“如果让胎儿出生,就是悲剧,既苦了孩子,家人也遭罪”。文中还描写王淑媛给孕妇倒温水、拿杂志讲故事的细节,让“强势”背后的温柔与担忧跃然纸上,读者也能理解她对生命的敬畏与负责。
(三)结构:秩序之中藏节奏
好的结构能让叙事张弛有度。黄焕君根据作品主题灵活选择结构,避免“流水账”式的枯燥。《百天健走纪实》采用“总分总”主题式结构,将湘潭县赛区在全国第三届“万步有约”大赛中夺冠的原因,拆解为“先锋模范团队引领”“建立遵守规则团体”“成为传播健康的使者”三部分:“万步有约残联队”风雨中健走、“逢走必胜队”提前12小时上传数据的“队规”、文斌副主任以杨县长为榜样激励同事,每个部分都用具体案例支撑,还穿插“451名队员体重减轻,最多减重17.7公斤”“获健走示范区银牌”等数据,让叙事既有故事性,又有说服力。
《国礼画家》则采用“时间线+主题”双线结构:既按陈君“湘潭少年→鞍钢工人→军人→国礼画家”的人生轨迹展开线性叙事,又通过“君子当自强不息”“君子应成人之美”“君子以厚德载物”三个主题提炼精神品质。文中写陈君为日本财阀创作国礼时,最初想以荷花为题材,发现日本文化中荷花用于祭祀后改为丹顶鹤主题的《墨韵》——这个细节既体现他的专业素养,也呼应“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主题,让“国礼画家”的形象既有人生厚度,又有精神高度。
三、价值引领:文学在场,精神在场
黄焕君的报告文学,从不是冷眼旁观的记录,而是带着温度的呼唤。她以文学传递价值,以故事凝聚共识,在喧嚣时代中重建对奉献、文化、公义的信心。
(一)奉献:无声处的惊雷
奉献精神是时代发展的重要动力。黄焕君通过多个行业的故事,全方位展现奉献的内涵。《赵佩安:从事结核病防治要有奉献精神》中,赵佩安不仅自己坚守结核病防治一线12年,还带动团队完成国家“十一五”重大专项结核病预警模式研究、中盖结核病防治国际合作等4个国家级项目,4个省级项目,多次获“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她的话“从事结核病防治就是要有一种精神”,道出奉献的核心——不计个人得失,只为守护他人健康。
《让信念在平凡中闪光》中的中路铺税务分局,是奉献精神的集体写照。8名工作人员担负四个乡镇1500余户纳税人的征管任务,却年年超额完成任务。其中陈建新20多年骑破旧单车奔波乡镇,刮风下雨的正月初八仍坚持在集市征税,累计征收税额达1000多万元;他还义务包揽分局大院卫生20多年,座右铭是“要做实质上的共产党员,不做形式上的共产党员”。黄焕君通过这个集体的故事,让“奉献”成为具体的行动实践,激励读者在岗位上践行这份精神。
(二)文化:笔墨间的山河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黄焕君的作品中蕴含丰富的文化元素。《国礼画家》里,国礼画家陈君受齐白石影响走上绘画之路,后成为何海霞入室弟子,传承濒临失传的金碧山水画——“用其独特的矿物质原料,设色20多遍,章法严谨”。他的作品被30多个国家和地区收藏,山水画被美誉为“陈氏山水”,还被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等单位收藏。文中引用他的座右铭“饱蘸墨韵成山水,笔下丹青画里魂”,展现传统文人画家的艺术追求与文化情怀。
《古樟下的历史回声》则通过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史,展现西医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学校前身是1915年美国传教士罗感恩、珍妮夫妇创办的广德高级护士职业学校,却始终扎根中国:罗感恩首次在湖南发现疟原虫、血吸虫,珍妮推行新法接生;1938年“常德会战”期间,学校辗转沅陵、衡阳、湘潭等地办学,仍坚守“治病救人”初心。校训“广德爱众,砺能善医”既体现西方“博爱”精神,也融入中国“仁爱”思想,让读者看到中华文化“海纳百川”的包容与“薪火相传”的力量。
(三)关怀:问题中的唤醒
报告文学的价值在于“干预现实”。黄焕君始终关注社会问题,用文学引发关注。《孕育希望》中,王淑媛所在的湘潭市产前诊断中心,每年开展产前筛查近二万人次,发现出生缺陷150-200人次,通过干预避免无数家庭悲剧。她团队发现的5例异常染色体核型,被收录入《中国人类染色体异常核型数据库》,主持的《产前诊断对围产出生缺陷儿转归的干预效果研究》还获第四届湖南省预防医学科学技术二等奖。黄焕君通过这些内容,让读者了解“预防出生缺陷”的必要性。
《攀至顶峰景更娇》中的姜令纺,则用艺术关注环境保护。她的版画《寻找绿色家园》,标识人类22种追求享乐的行为,用“橙色的树叶”“橙色的斑马”警示环境恶化——“少量的树叶上,原本青翠的绿叶呈现出橙色,预示植物向人类发出了警告;一匹斑马低头站立,受太阳光的直射,皮毛变成了橙色,也在警示人类环境的恶劣”。这幅作品入选第11届全国美展湖南省优秀作品展,让更多人关注环境问题,体现艺术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结语:凡者之光,时代之炬
合上黄焕君的报告文学,《“最美工作照”背后的故事》中的邱天、《赵佩安:从事结核病防治要有奉献精神》中的赵佩安、《搬砖小工逆袭成网红》中的石神伟、《国礼画家》中的陈君、《艺术与人生一起绽放》中的张福泉、《攀至顶峰景更娇》中的姜令纺、《作品》中的肖鲁……这些名字已不再是陌生符号,而是变成我们身边“看得见”的凡人:他们会因疲惫瘫坐墙角,会因家属的不理解委屈,会在逆境中迷茫,却始终守着一份初心,把平凡的日子过出不凡的重量。黄焕君以文字为炬,不仅照亮了这些凡人的精神世界,更让我们看清:时代的伟大,从不是少数英雄的独角戏,而是无数普通人在各自领域里的坚守、突围与热爱,共同铸就的精神图谱。
她的创作,是对报告文学“真实性”传统的坚守——《百天健走纪实》里每一组健走数据、《孕育希望》中每一例产前筛查案例、《作品》中肖鲁人生节点的精准还原,都源于扎实的采访,经得起现实的检验;也是对“文学性”的创新——《古樟下的历史回声》用香樟细节串联校史,《她力量从哪里来:“超人妈妈”教育三个娃》以共情视角贴近职场妈妈,让纪实作品有了打动人心的温度。更重要的是,她始终以作家的社会责任为己任:通过赵佩安传递奉献精神,借陈君传承文化基因,凭姜令纺唤醒环保意识,用肖鲁诠释“求真与觉醒”,让报告文学不仅是“记录时代的载体”,更成为“凝聚精神、推动进步”的力量。
未来,愿黄焕君继续执文为炬,捕捉更多如《矢志丹青描绘无悔人生》中丁小赞、《艺术与人生一起绽放》中张福泉、《作品》中肖鲁这样未被讲述的凡间星火;而每一位读者,也能从这些凡人故事里,看见自己的影子,汲取坚守的勇气——毕竟,伟大从不是与生俱来的勋章,而是在平凡的日子里,把每一份责任扛好、每一个梦想守好,慢慢熬出的光芒。
黄焕君简介:黄焕君,湘潭市女作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报告文学《孕育生命》获“寻美写美”全国女作家征文大赛优秀奖;散文《百天健走纪实》《集体健走快乐多》《架起健康的彩虹桥》分别获2017年、2018年、2019年中国疾控中心主办的“万步有约”大赛征文优秀奖。在《博爱》《做人与处世》《今日女报》等全国各级报刊发表报告文学、小小说、散文、诗歌多篇。在省级以上报刊、平台发表新闻通讯稿200余篇,多次被评为湖南省疾控系统健康教育新闻宣传先进个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