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1 18:45:57 文旅信息
情浓泉注,心向助学任纵横。
解析:上联“墨顿山安”,开篇点出封俊虎先生用笔的雄强气势。孙过庭《书谱》中“顿之则山安”,抑顿下去,像山一样安稳。“势能扛鼎承今古”则形象地描绘出先生书法笔势的雄浑雄健、气魄不凡,能够承载古今的文化底蕴,展现出书法艺术的传承性和厚重感。
下联“情浓泉注”,以泉水作比,体现出先生的情怀学养、人品甚高,桑梓之情如泉水般源源不断地涌出。“心向助学任纵横”,“向”字突出先生一心弘扬书法文化的坚定;“助学”是以点带面的表达先生回馈家乡的赤子情深。“任”字则进一步展现出先生在弘扬传统文化道路上勇往直前、勇于担当的精神和情怀,也表明先生服务家乡发展的坚定决心和积极行动,不受拘束,一心投入。上下联将先生书法的笔势与弘扬传统文化两大主题融合,同时表达了对书法文化传承和公益事业发展的美好期许。
横批:道济梨乡,点明主旨,铁肩担道义,表达了先生既有高超的书法艺术造诣,又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并致力于服务家乡文化建设、培植后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奉献社会。
封俊虎先生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以敬畏之心与创新之志,扛起应有的责任与担当,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根脉。
艺术造诣:封俊虎先生是当代著名书法家,中国国门书画院院长,是张裕钊第五代弟子,他的张体书,风神劲拔、古朴雄强,不仅为河北保定莲池书院万卷楼之乾隆“绪式濂溪”书写楹联,更是为湖北张裕钊书法文化博物馆题写牌匾,被誉为“当今宇内张裕钊体旗帜性人物”。先生的草书更是气势浑厚,我国著名艺术评论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传席先生评价先生书法:“笔势挽回三百年”。尤其是先生的筷子观点(用筷子就餐的人群就应该拿起毛笔来)、指纹理论(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指纹),更是打动、唤醒更多的人积极的拿起毛笔,来感受书法文化的魅力与内涵,增强文化自信。
桑梓情殷:封俊虎先生虽然离开家乡30余年,但始终致力于服务家乡文化建设,并将其30年来悉心创作的精品力作和国内外获奖作品100件,慨然捐赠魏县、回报家乡。封俊虎书法艺术馆开馆两年多以来,始终秉承着周末和节假日免费对外开放。截止目前,已有六万余人次来自北京、广州、天津、长治、聊城等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文化人士、青少年、妇孺老幼等慕名而来参观交流学习。书法艺术馆不仅为他们提供了高雅的文化活动场所,更是丰富了他们的文化生活。“润物细无声”,在潜移默化中,以文化人、以德树人。“封俊虎书法艺术馆”犹如魏祠这顶王冠之上的璀璨明珠,在推动魏县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已然成为魏县、邯郸乃至河北的一座神圣的书法殿堂和崭新的文化名片。
先生的不少书法作品落款喜用“东壁故里”四字,崔东壁,魏县人,清代考古辨伪学家。以此落款不仅仅是对崔东壁的纪念和尊崇,也是以此来彰显魏县的深厚文化底蕴,更是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身体力行地推介家乡、推广书法,助力家乡文化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先生的桑梓情殷更能够促使游子支持家乡建设、青年人关注家乡发展、学生受到乡土教育的启蒙力量等,在多元群体中,深刻影响着个体行为与社会发展。也定会启示更多的群体共同致力于家乡的建设,为家乡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两个责任:先生常说“一个书法家,不但要有文化责任——让书法艺术有序传承,还应该有社会责任——用书法这种艺术形式,让人们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好,增强民族自豪感、民族认同感。”先生不仅是书法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大力弘扬书法文化的践行者。他常专程回家乡开展丰富多彩的书法公益活动,尤其重视书法对青少年的影响。组织盛世梨乡书法笔会、迎春纳福 书写春联、迎新春书法名家作品展、魏州之光 春华秋实--书写成语交流笔会、礼遇魏县 墨香华年--用筷子就餐的人群就应该拿起毛笔来封俊虎书法公益大讲堂、乙巳 春联万家、青少年快乐学书法等书法公益活动。这些活动对青少年的影响深远且多维,既关乎文化传承与审美培养,又涉及人格塑造与社会责任感的建立。学习书法能增强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自豪感、培养耐心和自信心,同时促进他们社会责任感,尤其在全球化背景下,这对文化传承甚是重要。
先生的字里行间、言行举止,无不诠释着他肩负书法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责任。在他的引领下,更多用筷子就餐的人群定会拿起毛笔来,享受书法艺术带来的美感。书法这一优秀传统文化也更加会越来越好的薪火相传、发扬光大、熠熠生辉。
国际视野:环顾当今,在全球化深度演进的时代,中华文明作为唯一延续不断的文明存在,应该让全世界都认识它、理解它,其中包括我们自己。每一个汉字中都有中华民族的精神密码,每一幅书法都是华夏儿女从大自然中感悟的生命之美。“国际视野”已成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必备维度,书法传统文化在国际背景下的挑战与机遇并存。这是一条血脉,可由此抚摸几千年中华民族的精神温度;这是一扇窗户,从这里可以看到世界,也认识自己。前印度总理尼赫鲁对他女儿说:“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他每一个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优美的诗,你要好好学习,我说的这个国家就叫中国。”
作为具有国际视野的文化传承者,先生主张“艺术无国界”,数十年来,他在海内外举办书展、开办讲座,以开放的姿态参与国际对话,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智慧,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宣传推介我国优秀文化艺术,展示中国独特的文化魅力,广泛弘扬和传播书法文化,促进国外民众加深对书法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发挥书法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让书法文化的情感在国际社群中引起共鸣。
结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亲近者、实践者、传播者,先生如“文化摆渡人”,长期致力于对书法传统艺术的复兴与推广,“用筷子就餐的人群就应该拿起毛笔来”必将启示更多的后学走进书法的世界,把书法艺术融入生活、融入生命,在书法世界中追寻属于自己的那份心灵感动、生命寄托和使命担当,让更多的人成为书法文化传承的使者。当千年墨韵流淌于现代生活的血脉之中、国际视野的舞台之上,书法文化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也必将走进新的美丽春天。(王品普)
上一篇:蒙鲁携手共谱新篇包|头企业家到枣庄考察促文旅深度融合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