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综合信息

访五家企业 谈创新发展

2025-02-05 07:46:10 综合信息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是创新创业的主体,是整个经济充满生机活力的基础,也是读懂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的重要窗口。我们约请记者对5家企业进行了采访,这些企业有大有小,来自新能源、家电、中试平台、种业、餐饮等不同领域。新的一年,面对困难和挑战,企业怎么看?把握机遇、坚定信心,如何加油干?让我们听听企业的声音。

  ——编  者  

  

  一家新能源产业链主企业——

  不卷价格卷创新

  本报记者  刘晓宇

  记者:作为链主企业,如何带动产业链创造更多价值,避免陷入“卷价格”的怪圈?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毓群:近些年,部分供应链企业通过“卷价格”的方式寻求市场占有率。我们认为,锂电和新能源产业链的健康发展,不能靠层层压低价格来实现,而应该创造“高价值”产品,带动企业进一步研发,让整条产业链受益。

  作为链主企业,我们通过开放式创新的方式,推动上下游企业技术创新、全产业链发展和价值的提升。为增强供应链韧性和协同性,我们在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上游重要环节,与供应商推进新技术研发;也与下游车企展开合作,让整车上的电池更好用,提高产品的迭代速度。

  跳出“卷价格”的怪圈,还需要产业链企业共同向外看,开拓市场,做大蛋糕。我们观察到,一些高能耗、高排放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就用到了与新能源相关的产品。我想,传统产业的再造对产业链提出了新的需求,也提供了全新机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我们坚信,参与国际竞争,引领全球绿色转型,需要整条供应链协同发力,也需要链主企业通过开放式创新,为产业链创造更多价值。我们将与上下游企业展开合作,让新能源产业链更成熟,涌现出更多面向市场的技术应用。我们还将发力锂电的回收利用,携手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打造集电池生产、使用、梯次利用、回收资源再生为一体的生态闭环。

  

  一家家电产业链上游企业——

  用好政策练内功

  本报记者  李  蕊

  记者:作为家电产业链上游企业,如何将“两新”政策的机遇化为企业内在的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斐雪派克电器(青岛)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利:“两新”政策提振了家电产品销量,作为家电企业的电机供应商,我们的产品销量随之增加。以广泛应用于高能效洗衣机的一款直驱电机为例,2024年其产销量同比增长14%。“两新”政策在2025年加力扩围,我们有信心继续实现公司的发展,推动技术与产品创新。

  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企业发展不能有依赖政策的“等靠要”想法,而是要主动将政策助力内化为企业自身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此,我们正努力将销量增长带来的收益,转化为企业实实在在的研发实力。在“两新”政策推动下,消费者对高品质家电的需求提升了,我们通过技术研发,着力解决消费者使用家电时的一些痛点问题,比如通过算法对运转中的电机做出精准控制和适时调整,有效降低滚筒洗衣机的振动噪声。

  我们也期望国家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出台相应细则,辅导我们用好政策,为企业创新保驾护航。

  市场与环境是多变的,企业要敢于创新与变化,才能不被淘汰。2025年,我们会继续深挖企业内部潜力,专注于下一代领先技术产品的开发、测试及市场开拓工作,满足和响应市场变化,实现企业的创新发展。

  

  一家中试平台企业——

  打通堵点促转化

  本报记者  范昊天

  记者:新兴科技产业研发投入大、验证周期长、投资回收难度大。作为中试平台,如何打通科技与产业之间的创新堵点,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

  武汉中关村硬创空间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志猛:小微企业自己搭建平台做测试验证,成本太高了。而现在只需支付一定的费用,就能享受到产品的贴片、性能测试、认证检测等集成服务,加快了产品研发进度。湖北武汉创现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蔡毅告诉我,得益于我们的帮助,2024年他们在海外推出了软表面清洁机器人,市场反响不错。

  一直以来,科技成果转化存在一些难点,比如科技成果供给端和市场需求端不匹配,多学科资源不匹配。

  如何发挥平台在创新链、产业链中承上启下的优势?我们是由北京中关村硬创空间集团和武汉高科国有控股集团共同组建的科技服务企业,北京提供科技成果,武汉高科提供当地的供应链支持并进行推广。双方优势互补,为科技企业提供服务和解决方案。我们还开展了高校院所和科技企业的撮合对接,政府也在科技人员培育、平台发展方面给予我们激励。

  公司为500余家企业提供了2500多次技术服务,创造服务收入的同时,也带动服务对象创收。今年,我们会继续加强政产学研用的协同,着手设立成果转化中试天使基金,搭建“技术—资本—产业”融合发展平台;还计划进行3期2000多万元的设备投入,围绕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新能源储能等前沿领域,充分发挥平台专业能力和优势,帮助更多中小企业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一家种业企业——

  揭榜挂帅解难题

  本报记者  曹文轩

  记者: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是商业化育种面临的难题,如何克服问题,利用各方支持,推动种业创新?

  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水稻测评总监周华:在商业化育种起步阶段,资源、人才、技术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校,与企业、市场存在一定距离,阻碍创新。

  我们采取揭榜挂帅方式,对种业创新难题进行协同攻关。我们出题目,院校出专家人才,成果和收益两者共享。不久前,第二批“揭榜挂帅”项目立项,我们对结果充满期待。

  种业创新不是企业一家唱“独角戏”。集团成立之初,在海南三亚设立了分支机构,政府协调科研用地,给予支持。后来,我们把总部从北京迁入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去年初,为鼓励种业创新,海南出台多项措施。好政策助力好种子加速涌现,同年4月,我们举办了早造水稻展示观摩会,一个由我们和研究机构共同研发,具有抗白叶枯病、抗倒伏、产量高等优良性状的水稻品种,受到广泛欢迎。2024年,我们共有138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168个新品种获得授权。

  今年是我在三亚南繁的第二十六个年头,看到种业越来越受重视,我越干越有劲!新的一年,在各方支持下,我们将在生物育种、成果转化等方面持续发力,为种业创新作出新贡献。

  

  一家餐饮企业——

  紧贴需求谋转型

  本报记者  王云娜

  记者:餐饮消费新需求不断涌现,老字号如何紧扣市场变化,在竞争中赢得主动?

  广州酒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黎钢:面对消费新趋势、新变化,餐饮行业难免面临一些困难和冲击,更好地吸引客流是重中之重。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情绪、社交和文化价值成为消费者选择餐厅时的考虑因素。同时,生活节奏加快,消费者对于上菜速度等服务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通过数字化转型,努力提供更好的用餐环境。广州是美食之都,餐饮门店客流如云,我们引入送餐机器人,加快上菜速度。机器人无接触配送,餐食更卫生,消费者更满意。我们还推行数字化电子券,消费者通过手机领取和使用,餐厅的客流量和销售额也实现增长。

  我们正与电商平台等外部合作方联动,拓展其他客源群体,引流到线下餐饮门店。

  餐饮企业转型也少不了政府的支持。2024年11月,广州市政府财政投入10亿元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我们还积极参与广州精品美食周活动,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提升品牌形象。

  将老字号这块“金字招牌”越擦越亮,我们一直在努力。2025年,我们会继续深化数字化转型,根据消费者消费习惯和偏好,提供服务和优惠。我们也计划与各行业品牌跨界联动,为消费者带来更多惊喜和便利。相信随着餐饮企业数字化转型不断深入,会有更多消费者来广州欣赏珠江、海心沙的美丽景致,享受新鲜出炉的广东味道,获得更加高品质的美食体验。

  

  ■留言板

  建议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研究和开发。进一步提高智能制造、数字技术在工业生产和管理方面的应用水平,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

  ——吉林网友  

  建议完善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机制,构建广泛参与的科技奖励机制。应完善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合机制,将高校院所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情况作为考核评价重要内容,强化评价结果运用;研究制定顶尖孵化器建设实施方案,省市协同打造一批顶尖孵化器,有效提升企业育成能力和生态支撑能力。

  ——湖南网友  

  建议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在项目申报等方面向科技型企业倾斜。

  ——宁夏网友  

  (以上留言摘编自人民网《人民建议》,施云娟整理)

  

  本期统筹:张安宇

  版式设计:蔡华伟

  融媒合作:人民网“领导留言板”


  《 人民日报 》( 2025年02月05日 02 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