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7 06:46:48 法治新闻
编者的话:一群热爱这项事业的学者们坚守犯罪学的研究价值与信仰,以简约办会,持之以恒地坚持了八届犯罪学学术研讨会,把犯罪的动态之脉,与时俱进地提出治理对策,积极参与立法建议,结合国情探索本土犯罪学理论前沿,值得特书一笔!
(首届至八届犯罪学学术研讨会发起人张荆教授近照)
首届京城犯罪学学术研讨会(2018年9月)
犯罪学的系列研讨起始于一次小规模的学术沙龙,2018年9月,著名犯罪心理学家、上海政法学院客座研究员林瑞钦先生来京拜见老朋友,我深知林教授在犯罪心理学方面的造诣很深,便向他提出,将两个人的交流变成众多学者的研讨,得到了林先生的首肯。当时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立法紧锣密鼓调研、提交立法建议阶段,我给林教授出了一个“社区矫正”的讲演范围,并起名为“京城首届犯罪学学术沙龙”,意思是小规模能深入研讨的学术交流。林教授以“毒瘾、酒驾、性犯罪者特殊心理矫正与预防——兼论社区矫正的困境”为题发表演讲。林教授认为:在社区矫正对象中吸毒成瘾者、酗酒和性犯罪者是较难矫正的群体,除了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外,还需结合三类人的特殊性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矫正和脱瘾性的生理治疗,他介绍了集体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正念冥想法,以及脱瘾的脑和生理的变化过程的最新研究成果,引起了与会代表的极大的兴趣,与会者进一步从社会学、犯罪学等多学科视角对社区矫正进行了更全面的研讨。当时会议延时,代表们迟迟不愿意离场,学术交流气氛热烈。并一致认为要把这种专业性强、讨论深入的学术交流继续进行下去。
(京城首届犯罪学学术沙龙与会代表合影)
此后,京城犯罪学学术沙龙坚持小规模、集中学术焦点,跨学科深入研讨的原则。“沙龙”后更名为“论坛”,再更名为“研讨会”,分别由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中国政法大学犯罪评估与防控研究中心、中国行为法学会财经专委会轮流主办,京师律师事务所、欧亚雍文律师事务所、北京云亭律师事务所轮流承办,每次会议都设有主讲嘉宾或主旨发言者,并提前向与会邀请者公布他们主讲的题目。会上学者们围绕主旨发言的研究领域展示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相关思考。“专业性强,全员参与,平等讨论,思想碰撞”是办会的基本要求。研讨会的延续是一种学术的沉淀和积累,京城犯罪学学术研讨会逐渐成为品牌,成为京城犯罪学者和实务工作者的学术盛宴。
第二届京城犯罪学学术沙龙(2019年7月)
这是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展开专题研讨,会议聚集京城社区矫正研究的顶级专家,围绕立法中备受争议的社区矫正的定义,社区矫正对象的范围,社区矫正的机构,是否需要设置矫正警察,以及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特殊性等进行了深入且广泛的研讨,并将专家意见撰写成文提交全国人大法工委。2019年12月3日,全国人大法工委邀请与会代表我和王顺安教授参加了《社区矫正法(草案二次审议稿)》的专家评估会议,带去与会专家的修改意见,受到重视,为中国《社区矫正法》的立法工作做出了学者应有的贡献。
(2019年7月,京城第二届犯罪学学术沙龙与会代表合影)
第三届京城犯罪学学术沙龙(2019年11月)
此次沙龙主要围绕白领犯罪研究展开,白领犯罪是犯罪学界新近关注的研究领域,它与企业犯罪、经济犯罪关系密切。是以取得钱财(尤其是巨额)为动机的犯罪,就个体而言,如侵占、背信、受贿行贿、吸金卷款、内线交易、洗钱、伪造文书等。就企事业单位而言,如侵犯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垄断市场、不正当竞争等。
本届沙龙首先由美国科罗拉多州州立大学刑事司法学教授余晓青女士做“白领犯罪理论与研究方法”的主旨发言,她强调:白领犯罪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犯罪行为,犯罪主体通常为社会地位高、受人尊崇的人,这类犯罪行为虽不动用人身暴力,但是贪婪所致的后果极为严重。随着白领犯罪的日益盛行和犯罪手段的更新,许多国家开始从先前的民事追诉转变到刑事追诉,并且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共同监督白领群体的违法犯罪。
主旨发言后,来自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的专家学者围绕主题展开研讨。与会学者认为,余晓青教授介绍的理性选择理论(Rational Choice)中的压力、机会、解释“三元论”,即父母生病、住房还贷、孩子海外留学等“压力”;掌握审批权、管理账目等“机会”,以及“比我官大的人比我贪得多”的“解释”使其犯罪行为合理化等,对我国的“白领犯罪”也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与会代表经过研讨后得出较一致的结论:研究当代白领犯罪需与社会政策、科技变化以及管理经济相结合,探讨犯罪现象背后的社会和心理原因,提出对应策,为国家的反腐工作提供理论支撑与可操作性指引。
(在第三届犯罪学学术沙龙上京师律师事务所党委副书记郑小宁律师致开幕词)
第四届犯罪学学术沙龙(2019年11月)
2019年底,正逢国家立法机关筹备修改《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有学者提议两法修订在京犯罪学者责无旁贷,该提议迅速得到众多在京学者响应,第四届沙龙随即在福建大厦会议厅举行。会上专家学者对照《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草案)进行了认真审读、坦诚研讨,最终提出三点建设性意见:(一)面对14岁以下未成年人的恶性案件多发,修法不能视而不见。修法之际需做两类制度设计选择。一是像许多发达国家那样建立和完善预防未成年犯罪的“社会防卫体系”,该体系可有三个选择方向:1、改造现有工读学校或另建专门学校,设立封闭场所,进行违法未成年人的专业化心理治疗和行为矫治;2、改造现有收容教养制度,完善省市级教养中心;3、在程序法上修改《刑诉法》,增设未成年人恶性犯罪的“强制治疗和矫正程序”。二是维持现有未成年人司法体制,在对未成年人生理、心理成熟程度调研的基础上,适度降低刑事责任年龄。
(二)少年法庭制度不应该在修法中被取消,35年来中国少年法庭的司法实践成绩显赫,对未成年人的特殊审理,既体现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又有效地预防了未成人犯罪,并与世界司法文明同步。
(京城第四届犯罪学学术沙龙与会专家合影)
(三)建议在预防未成年犯罪中进一步强化父母的责任。尝试针对父母的“学习令”、“养育令”、“特殊教养令”、“弃养福利折损令”、“刑期等罚赔偿令”等制度。
上述学者意见送至全国人大法工委,得到了立法机构的积极反馈,修法的结果有一部分与专家意见相吻合。如专门学校的建立,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的强化,《刑法修正案十一》下调刑事责任年龄至12周岁等,与会专家为法律的修订贡献了智慧。
京城第五届学术沙龙(2019年12月)
以美国加州州立大学任昕教授来京探亲为契机,在京学者以“暴力犯罪的成因与防控”展开研讨,任欣教授首先做主旨发言,以UCR指数为基准,阐述暴力犯罪的特点、分类、犯罪人与受害人的关系及预防策略展开,结合国际犯罪学研究成果,如人机互动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受害人激发的暴力伤害理论等,分析暴力犯罪的成因与防控手段。
与会专家学者结合中国国情,对暴力犯罪,特别是青少年暴力犯罪,从社会、家庭、个体成长环境等社会学视角进行了系统研讨。与会代表认为:暴力犯罪不管加害者的动机是否合情合理,我们的社会都必须以零容忍的态度依法打击,因为它直接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但除了打击以外,还必须认真分析每一起暴力案件背后的社会影响因素,努力改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缓解社会结构性冲突,有效的预防暴力犯罪的发生。
(京城第五届学术沙龙与会学者合影)
第六届京城犯罪学学术论坛(2024年5月)
2024年3月,发生在邯郸3名初一少年(12-14岁)杀害同学王子耀,毁容埋尸案,震惊了社会,掀起网络舆情狂潮。第六届的研讨围绕“校园犯罪预防”展开。与会专家结合中美比较研究成果,分析美国的校园霸凌的定义、表现、危害以及防范处置措施,以及可借鉴之处,如加强校园执法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强化校园心理健康咨询,强调父母管教、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在预防校园暴力中的关键作用,充分发挥他们在抑制校园霸凌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等。
在对邯郸三少年霸凌和杀害同学案件分析的基础上,与会专家提出六点预防校园霸凌的基本策略:一是反霸凌必须反歧视;二是努力营造反霸凌的社会氛围;三是推动反霸凌的专项立法;四是运用恢复性司法修复被霸凌者破坏了人际关系,阻断仇恨,杜绝霸凌行为的蔓延;五是教育、鼓励旁观者,主动劝阻霸凌行为,并给劝阻者以奖励;六是家校社协同作战,共同应对和解决校园霸凌。
该论坛的研究成果最终做成普法视频节目,在法制日报的《百家法治讲坛》和《开学法治第一课》上播放,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第六届京城犯罪学学术论坛与会学者合影)
第七届京城犯罪学学术论坛(2024 年 8 月)
以“以人的健康促进犯罪预防”为主题展开,这是犯罪学的一个全新研究领域。原亚洲犯罪学学会会长许春金教授做了《健康与被害和持续犯罪间关系的检验》的主旨发言,他和他的团队通过对472名男性服刑人员的多元类别逻辑回归分析,以及相关的实证研究发现:持续犯罪者(5次以上)相较于一次性或间歇性犯罪者面临着更严重的身心健康问题,而且更容易成为财产犯罪的受害者。提升犯罪者的健康水平、预防其被害是遏制其持续犯罪的有效途径。
来自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的学者围绕犯罪人的生理、心理等健康因素在其犯罪行为中的作用,犯罪行为与其信仰、道德、法律意识之间的关系等展开深入的研讨。与会者认为:犯罪活动与健康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目前,国内对健康与犯罪行为关系的研究相对不足,缺乏丰富的数据支撑,应加强该领域的研究,促进罪犯改造和犯罪预防与治理。
第八届京城犯罪学学术研讨会(2025年7月)
第八届研讨会一改前七届从法学、犯罪学、社会学视角的研讨,而将重点放于犯罪心理学,主题为《暴力犯罪心理机制与防控策略研究》。研讨会邀请了多名国内知名的犯罪心理学专家参加。中国政法大学心理学教研室主任杨波教授做了《暴力犯罪的根源解析与矫正》的主旨发言,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张卓教授做了《童年创伤对女性暴力犯罪的可能影响机制》的发言,给与会者新的视角和启发。犯罪心理学和生理学的研究发现:肾上腺素与人情绪相关联,甲基苯丙胺等药物会影响神经传导,导致精神兴奋,甚至引发成瘾和暴力行为;暴力犯罪与其童年的心理创伤有关。另外,暴力犯罪还与心跳有关,心跳较慢的人暴力行为发生率高。这些研究为暴力犯罪预防和治理提供了一些新视角。与会代表认为:暴力犯罪的预防需要结合脑科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从个体、家庭、社会等多层面入手,以证据为支撑,才能取得研究实效,为社会安全与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第八届京城犯罪学学术研讨会与会代表合影)
综上所述,从首届京城犯罪学学术沙龙到第八届犯罪学学术研讨会,参会学者少而精,研讨会把握时代脉搏,有针对性的研究与预防犯罪相关的立法和修法,研究不同类型犯罪的原因、对策等。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供立法和决策部门参考。该系列的学术研讨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搭建起犯罪学研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交流平台,注重专业性和犯罪学理论方面深度探讨,为中国犯罪学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杨俊)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