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旅信息

回望顶峰来时路

2025-10-06 15:13:26 文旅信息

左怀文

 湘潭县西南边陲的昌山锦鳌峰,为南岳七十二峰之一,其西走分支便是铜梁山。铜梁山深处:海拔664米的高山盆地,东西横亘3公里多,南北纵延1公里余,总面积约3.6平方公里,茂林修竹,山青水秀,青瓦土屋错落其间,仿若世外桃源——这就是石鼓镇顶峰村。它于2016年12月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同年经三村合一合并为新的“铜梁村”,素有湘潭的“西藏”之称。这般“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古意,恰将它传统格局的韵味融入了群山褶皱里。它曾被山路长久阻隔,也因路的每一次变迁而逐渐让世人注目。

 我的家乡与顶峰村相距约6公里,位于昌山南麓东部龙塘坳。在我的记忆深处,通往顶峰的路始终带着时光的刻度,也映衬着村落的脉动:年少时随父母走亲戚,走的是一条深嵌在山肌里的青石板古道,它困住了山地,也困住了顶峰人的奢望;参加工作后,我被安排到管辖顶峰村的乡镇政府任职,时至1999年,在市委陈坤副书记的关怀和统领下,修建了简易盘山公路,顶峰村与外界的联系才真正地撕开了一道口子;千禧年后,我调往县城,仍然常有往来邀约结伴同游,而顶峰村乘其被评定为“中国传统村落“的东风,2017年坚实平整的水泥路村道终于修成,给青绿山脊平添一抹神采,村落也因此焕发出新的生机,连接了未来,也让高踞云端的顶峰人能时常从容地“回望”,又何尝不是沿着这三条路,一步步踩出村落的“来时路”?每一次路的嬗变,都是一次心灵的突围,更是一次对“顶峰”的重新仰望。

 我儿时住龙塘坳,顶峰村有我的本家和亲戚,因此常随父母往返其间,走的始终是那条墨青色的石板路。那时的所见所闻、山间的细碎日常,至今仍在我的脑际萦回。

 顶峰村一带很早就留有远古农耕文化的痕迹:山下的石鼓镇海云村、万家村,曾在20世纪50年代发掘出新石器时代遗址;70年代,又在顶峰村旋茅坪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石斧,证实距今约五千年时,这里的先民已从采集、狩猎,逐步过渡到畜牧、耕作的定居生活。

 群山中还保留着元末遗迹——汉王陈友谅麾下湖广参政、红巾军领袖易华屯兵抗明时,在此修建的香炉、周公、牛皮、石矶、兜公五座军事寨堡,峰连峰,寨连寨,山路相连,构筑成一道古代军事“长城”;据康熙、乾隆版《湘潭县志》记载,明初隐士李半村曾在铜梁山下石龙口隐居,衡阳名道夏叔直也曾在此栖居。而顶峰村,正隐匿于这文脉绵延的铜梁山深处。

 而在更早的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这片文脉绵延的山野深处,还曾上演了一场“昌山竹米救饥荒”的奇迹:当时,湖湘大地遭遇大旱天灾,饿殍遍野,正因昌山这片山野的馈赠,“不与秦塞通人烟”的顶峰村落,才得以熬过一场灭顶劫难。

 那时的先民,就是这样守着山间孤寂,靠山吃山,过着自给自足的简朴生活。而他们脚下穿行的,想必便是崇山峻岭间蜿蜒的羊肠小道。

 墨青色石板路依山而建,盘旋而上,每一块青石板都是穿越600年的活化石。我年少时听人们说,这条路既叫“铜梁古道”,也叫“曾国藩官道”。它的雏形是元末凿就的古道,晚清名臣、湘军统帅曾国藩(1811-1872)为方便往返家乡双峰荷叶塘(原属湘乡),于同治年间主持出资重修,自昌山北麓石龙口福星亭至南麓蒋市街(今井字镇),七上八下,全长十五华里,那些不规则的墨青色石块,横斜相倚,长短镶嵌,铺就整条古道石磴路,见证了湘军的崛起。

 古道入口处便是石龙口——两侧石山高耸对峙,形如龙口,山泉从中奔泻而出,因此得名。古时这里曾有石龙寺,曾国藩重修古道时,在此建了福星亭并设驿站,与山巅的稍息亭遥遥相望。从石龙口拾级南登2公里多,便到了海拔300多米的“之”字形大三弯;路段沿悬崖峭壁延伸,山排下方百丈深渊;继续攀登1公里多,最后300米陡坡近乎60度,直至顶峰村口曹家坳。从上俯视,总见溪水从巨型青石沟壑飞流而下,形成湍急的瀑布。从曹家坳下坡进村,在高谷平畴间,青石板路一分为二,呈“丫”字形延伸,分别向南行一公里多,便是湘潭、双峰、湘乡三县(市)交界的山脊,这两条古道都可通达蒋市街:一条是下坡后向左前行,从风车坳茅新亭经南麓花山冲下山的“官道”,山坳上原有一座“稍息亭”,曾国藩撰联刻于亭柱:“稍停步,到此已登峰造极;息重担,远眺则放眼开怀。”联中哲思深刻,读来令人醍醐灌顶;另一条是下坡后向右前行,从瓦新亭经南麓同乐老仑坑下山,为当地先民所修,山坳上原有一座“且息亭”,仿曾国藩官道“稍息亭”之名。每驻足两亭遗址处,可俯瞰曾国藩故居荷叶塘和古蜀国大将军蒋琬故居蒋市街,数十里山国风光尽收眼底。

 青少年时期,我到顶峰走亲戚时,我间或在曹家坳下坡,曹云忠老先生家稍作歇息。其堂屋里竖着一块一米见长的青石碑,特别引人注目:碑刻字体清劲爽朗,生动有致,以褚遂良书法为根基,又兼有欧阳询的笔意。曾听父亲与老先生闲聊才得知,乃是“且息亭”石碑,“且息亭”区分寒暑昼夜的不同,分别备有茶水与照明火把等设施,以方便过路行人。日子久了,我对这块石碑渐渐生出好奇,高中毕业后路过曹家坳时,特意留心将碑文工整誊抄下来。如今碑石由曹老先生的儿子曹时友看管,保存在曹家上百年老宅院墙前,供游人观赏。驻足观之,但见碑身残缺不全,碑文较原先首尾部分缺失,已不及原碑文的三分之一。如今不少文人雅士笔下收录的“且息亭”碑文,都是这份残存的版本。我从原碑文查考得知,最早倡修这段石板路与“且息亭”的,是晚清乡绅周绿洲(1849-1923),蒋市街人,清附贡生。碑文则由周楞僧撰写。为存史备考,现将当年所誉抄的碑文照录如下:

 “自蒋市街左出,委蛇到老仑坑,上铜梁山,计十余华里。而强为下县、赴潭、晋省,直达武汉。往返所必经羊肠石路,崎岖不易行,虽健步者,迨跻峰巅,辄气倦思憩,然苦无所止。乡先正周绅绿洲于胜清倡修石路,工□(此处脱落一字,笔者析为‘憩’字)之余,复与葛绅南村筹款建亭山麓,屋两楹,额曰‘且息’,以资休憩,行人德之。民(国)二十年辛未季春,山洪暴发,吾乡建筑物冲洗无遗,斯亭亦濒于危城等。以前徽已邈,后起有责,乃谋之四方君子,醵金增葺,工成赁诸人。时其寒暑昕夕,分别水火之施,方便焉耳,功德云乎哉!援笔纪其始末如此。善后诸策,另订条规,不赘。周楞僧撰。民国二十八年己卯岁吉月。”

 碑文后文所列的醵金(即捐款)名单中,首位是湘乡保安警察队,捐资十一元;其余捐款者多为平民,捐资一两元或三五元不等,依出资先后一一列明,共二十余行。上个世纪50年代亭毁碑损,如今,唯有将这段往事与碑文追录下来,以纪念那些心中存“路”、心怀公益、造福大众的先民。

 这里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山多田少,气候异常,用“穷乡僻壤”来形容毫不为过。在青壮劳动力限制外流的年代,这里曾经有80来户人家,近500人口,水田却只123亩,人平不到3分田,只能耕作一季稻谷,导致口粮严重不足,赖以红薯及瓜蔬作补充。当地流传着“早上圞猪圞羊,中午油麻裹糖,夜里吹吹打打送上床”的段子,就是一日三餐红薯当粮的情景写照,从这段子也能看出山里人知足常乐、乐观豁达的性情;大山里幸有2600多亩油茶林,解决人们的日常食油所需外,还略有变现来弥补各户家用。

 以前,山上没有店铺,油米酱醋都要下山去采买,而往返只能走青石板古道,运物全凭肩挑手提与杠抬,每逢赶集,一条扁担、两个纤维袋或一担箩筐成了顶峰人的标配,生猪出栏堪称是“两人抬杠猪坐轿”,生产劳作全凭牛力人力的原始农耕模式。这段近十里的山路,上下山一趟不运物也需要将近一个小时,运物就得个多两个小时了。尤其是冬天,一到初冬,山下还只是一点微微寒风,山上就已出现冰冻;即便山下放晴,冰雪逐渐融化,山上依然白雪皑皑。每年十二月到次年正月,有近两个月的时间,顶峰人几乎被困住在山上,日常出行受到严重影响,只有县境内这山上独有的雾淞奇观成为了山里人一丝特别的慰藉。

 受地理因素制约,加之生产力水平低下,数百年来,大多数顶峰人一直过着传统的农耕生活——劳作上刀耕火种、春种秋收,作息上日岀而作、日落而息,饮食上原生瓜蔬、柴火饭菜,冬日里围炉而坐、烤火闲聊。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里,顶峰人主要依靠政府部门的统销粮救济过日子,年轻人嫌弃大山贫穷落后,纷纷外出打拼,政府也曾多次动员整体搬迁,但因村民不愿意而未能实现。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实行农村生产责任制后期,几近千禧年。不知有多少年月,顶峰人总会站在村口曹家坳那块平地上,痴痴地向山外远望,那目光里,不知是迷茫,还是渴望?历史沧桑,时光荏苒,所荣幸的是,一代又一代顶峰人,从青石板古道走来,终究坚定地走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当家作主了,身心自由了。曾经的生活虽然有些清贫,但菜根香,布衣暖,在忆苦思甜中凝聚起踏实前行的动力。

 1984年秋,我参加了工作,安排在才“撤社建乡”的歇马乡政府。这一年已是改革开放第七个年头,顶峰村亦沐浴在改革春风里,彻底摆脱了温饱困境,路越走越宽,日子越过越好。这种好,是全体村民有目共睹的;而我,经常沿着那条青石板路去顶峰村办事,自然也是耳闻目睹这一切的。

 村口曹家坳,原有平畴河床的溪水,流至悬崖沟壑处倾泻而下,形成高100余米、宽5米余的瀑布,当地称之为曹家坳瀑布。在雨季,这道瀑布与两侧山窝的小瀑布,形成“九瀑齐泻”奇观的瀑布群,成为一道壮观的风景,犹如一幅幅锦绣画卷,把铜梁山点辍得无比靓丽。这里且是涓水源头,瀑布群的故事里还派生着“铜梁飞潭”“扮水洞深潭”等神奇的民间传说,更衬托了铜梁山山域文化的深厚积淀。这份自然馈赠,也为后来的水电建设创造了机缘。

 1986年,勤劳勇敢的顶峰村民与山下的铜梁村民,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下,怀着“穷则思变”的信念,勠力同心、协同奋战,在曹家坳瀑布之巅,拉开了建设全县海拔最高的顶峰水库——滚水坝的帷幕。这项工程由湘潭县水利局规划设计,两村村民自主建设。竖立在曹家坳跨涧大桥旁的《滚水坝》宣传牌,详细记载了这一工程始末。

 当时交通闭塞,所有建筑材料均需经由蜿蜒陡峭的青石板古道运送,背马、禾枪、扁担、簸箕等原始工具悉数上阵。在无电、无路、无机械设备,且环境险恶的条件下,全体村民历经近三年艰苦奋斗,终于在1988年建成滚水坝。总库容5万余立方米,水面澄澈如镜,俨如天池。与此同时,村民们利用230米的水位落差,在古道三弯处的河槽里建成了装机容量75千瓦的三湾水电站,利用水力发电照明。

 大坝建成后,虽然只能在泄水时才能再现瀑布奇观。然而,一根根凌空飞架的银线,却让山上山下两个村家家户户亮起了电灯。每当夜色降临,山间灯火如繁星闪耀,别有一番景致。几年以后,市县人民政府又支持架设了高压电,水力发电退出历史舞台,三湾水电站也由此成为了山村发展的历史见证。

 我因财政工作的需要,仍常年往返在这条青石板路上,与山上的顶峰村民一样,企盼有一条通达的道路取而代之,电通路通,让走出大山的速度更快一些。

 1997年,时任湘潭市委副书记陈坤定点扶持顶峰村,“要脱贫,先修路”,为了改变这里交通闭塞、地瘠民贫的现状,他决定为村民开通一条联接山外的致富路。他争取政府专项资金200万元,部署市环保局、公路局、交通局等单位给予政策扶持,动员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捐款支持,于当年春天就动工了。为了在悬崖峭壁上开出一条盘山公路来,梦寐以求的当地村民迸发出极大的热情和干劲,不畏沟壑险峻,不惧艰难困苦,腰间系着绳子,象壁虎一样攀附在岩壁上开山凿石、打眼放炮;靠肩扛手抬填平沟壑,用一块块巨石筑起了路基。几度迂回,至第三年年底,经过数百村民和修路工人的艰辛努力,一条长3.6 公里、宽4米的简易盘山公路有如一条挣脱束缚的蜿蜒绸带,由山麓盘旋而上,通达村口曹家坳,飘洒在青翠的山间那座视为“天然观景台”的小山峦前。从此,偏远的顶峰村告别了险阻闭塞、不能通车的过往,为打好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基础。2012年7月,为了铭记这“天堑变通途”的历史时期,顶峰村支村委在跨涧大桥旁重新竖碑纪念。

 千禧年后,顶峰村作为远近闻名的省定贫困村,又乘上2005年10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国家战略的强劲东风,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和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将简易盘山公路继续延伸,修通了曹家坳至村落中心“顶峰学校”的道路,并架起了跨涧大桥;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市水利局、湘钢等帮扶后盾单位鼎力支持,驻村帮扶工作队及村支两委精心策划,村民们紧密组织起来,投资投劳,同心协力,十余年的时间里,从这条主道的顶峰学校前,分左右两边披荆斩棘,挖出了两条通往组上的机耕道——田家至阳家、桃树至吴家。拖拉机在机耕道上颠簸徐行,勉强能抵达各组,总算比肩挑手提省时省力多了。从此,村民的出行和-般运输得到了基本保障,大家无不欢欣鼓舞。

 路通了,电有了,从此通向外界的大门就打开了,山里人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摆却了农耕时代的思维定势,不再等、靠、要,利用本地资源优势,纷纷开始围绕乡村旅游寻找发展机遇。山村真正发生质的变化,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桃树组高中毕业后的左建辉,购置了这个山村第一台拖拉机,也是这个山村史上唯一的一台,把山里的土特产拖出去,把村民们所需要的生产生活资料拉进来,也为后来四个子女的培养教育开足了马力,“突、突、突”的轰鸣声,成为了整个山村最动听的乐章;

 吴家组年近半百的吴菊应,一直在广州、长沙经营铝合金门窗制作加工,敏锐地捕捉到家乡山村潜在的商机后,于2008年回到老家,将前一年停办了的曾经“1个老师6个娃”的顶峰学校改造一番,开办了山村里第一家农家乐,这里山青水秀的自然风光让人眷恋,以腊肉做主打的农家柴火饭菜可口诱人,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生意一年更比一年好。后来,陈坤副书记来山村调研,还两次歇宿在这“顶峰度假村”;

 阳家组血气方刚的硬汉子阳稳定,早在听说山村将修路时,就提前谋划,开办了集商店、屠坊、榨油坊、打米厂于一体的供销服务点,位于村中心的顶峰学校旁,待到路通后,这里俨然成为了山里人的“商业大厦”。也先后为他三个儿子能上高校深造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他也因其过人的智慧和开拓能力,1997年被村民们推举为村主任,工作上受到政府和村民的肯定与好评;

 紧随着,顶峰度假村右前方,又有不惑而立的女老板赵满珍开起了农家乐“顶峰人家”,曹家坳上曹时友青春飞扬的儿子曹华吉也开起了农家乐“顶峰第一家”……

 经济活了,生活好了,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用“日新月异”来形容这里的变化毫不为过。正是这条腾云驾雾的简易盘山公路,让曾沉睡的大山焕发出勃勃生机,打开了山里人的视野,尘士里裹挟着创业追梦的脚步,在勤劳致富的征途上阔步向前。

 千禧年后,我调入县城工作,而顶峰村那方青山绿水令我很是回想,时常随兴而游。简易公路的延伸、跨涧大桥的修建、组上机耕道的贯通,尤其是青石板古道的修复,慰藉着人们怀旧的情思。顶峰村乃常走常新,每次都会有新的视野、新的感受,令人心旷神怡。

 2008年初.天有不测风云,那场湖南历史上罕见的特大冰灾,使这里的道路、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遭受严重毁损,好在市县人民政府及时组织修复,更在原基础上进行了道路拓宽,致使交通更为通畅了。这般求真务的改变,让顶峰村的村民真切地感受“明天更美好”。

 今年初夏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我与几位同为省作协会员的文友,相约同游顶峰村落,在铜梁村同心广场河畔的村支部书记杨燎原家会合。杨书记是一位五十来岁的精壮汉子,为人耿直,行事干练,说话有条不紊。他在家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介绍了顶峰古村落的概况:

 原顶峰村具有典型的高山盆地格局,就如一颗被群山环抱的明珠,远离尘世的喧嚣,藏着不为人知的古朴与宁静。村民居住的房屋多为晚清至民国时期建造的土墙民居,进入其间,无不涌起穿越时光的感慨;这里仍保持着传统农耕文化,高山纯天然饲养的牛羊鸡鸭鱼,以及腊肉、茶油、有机瓜蔬、干菜等特色农副产品,串起餐桌上的美味,令人垂涎欲滴;村内还留存有国家级非遗青山唢呐(发源地)、省级非遗石鼓油纸伞制作技艺和濒危的市级非遗木偶戏等文化遗产资源或传承;山涧溪边,湘军古道蜿蜒而上,三口古井静默千年,古碑、古亭、古庙点缀其间。如此珍贵的古迹、宝藏绘就村落独有的文化基因图谱,也成就了顶峰村于2016年12月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填补了我市该领域的空白,为随后的文旅融合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同年,顶峰村合并到新的“铜梁村”,但仍然保持着独立的文化地标认同。

 杨书记陪同着我们,一同驱车沿着门前整洁的水泥路向原顶峰村进发。小车徐行约2公里,在一“之”字路拐湾处停下,我们驻足俯瞰悬崖下的土石堆积痕迹,我与杨书记共同忆起曾经的过往:那是1997年修建简易盘山公路时,陡峭山势引发坍塌,巨石砸毁了下方的青石板路,使山路与山体连成一片形成险峻陡坡,陡坡下乃是深渊峡谷。2015年,乘全域旅游发展东风,地方政府引领村民们修复了青石板古道2.4公里,刻有赫然醒目的“湘军古道”巨石丰碑矗立在古道入口处,唤起人们对历史的怀想和崇敬。这条古道是湘军崛起的见证,亦是前人劳动智慧的结晶,2025年1月8日市政府网站公布,“铜梁古道”这一古建筑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历史的沧桑感扑面而来。如今,水泥路与古道并行,现代交通与历史遗迹相映生辉,诉说着时代的变迁。

 车行至村口曹家坳,只见水泥路靠山一侧,顺安旅游公司组织工人正在开挖沟渠。向杨书记询问后得知,这是为顶峰生态旅游区专门敷设双电源,而实施的电缆直埋敷设工程。停车后,杨书记热情介绍了施工现场三位风华正茂的市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人员——驻村第一书记廖广和队员胡平波、丁辉煌(女),三位与我们一一握手寒喧后,一同沿石阶登上村口那座150平方米的观景台。

 放眼望去,无限风光尽收眼底:远处的铜梁湖宛如碧玉,静卧在群山下,湖边田野阡陌纵横,勾勒出初夏的温婉;四周群山绵延起伏,层林叠翠,鸟语花香,阵阵清风漫过衣襟,沁人心脾;山间坡地上,几头黄牛与三五成群的山羊散落其间,偶尔发出几声“哞哞”“咩咩”的叫声,惹得四周游客驻足观望;近处村口山峦上通讯信号塔巍然矗立,实现信号全覆盖,彻底终结了“通讯靠喊”的历史窘境;滚水坝畔与盆地中心更是热闹,俊男靓女摆出身姿定格美好,扶老携幼的家庭笑语盈盈,溢满着人间烟火气。这般钟灵毓秀的山国风光,让人沉醉不已。

 如此美景,从不是凭空而来,背后是政策的暖风和工作队的深耕。我们聆听了驻村干部的讲述,了解到顶峰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以后,市脱贫攻坚工作队和2020年接续而来的乡村振兴工作队接力帮扶,为改善古村落基础设施所完成的系列工作:

 2017年,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支持,硬化了铜梁山下至原顶峰学校的盘山公路4公里(县政府2025年2月命名为盘山路),畅通了古村落的“致富路”;

 2018年冬至2019年底,由省交通运输厅及县纪委、县财政局、县交通局等驻村帮扶后盾单位组织资金200多万元,将水泥公路全面贯通到组,先后硬化了田家组至阳家组2公里、桃树组至吴家组3.8公里的路面(县政府2025年2月命名为麻阳路、桃树路);至2019年底,全面完成电力改造工程,24小时稳定供电成了常态,还建起了35 盏太阳能路灯,为清幽的夜晚缀上了暖黄的光;

 2020年,实施土地流转,在铜梁湖畔建设梅花园和桃花岛,打造“冬赏梅海,春观桃花”的旅游景观,为顶峰生态旅游区增添异彩;6 月,顶峰村落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攻坚的胜利喜悦在山村回荡;

 2021年,助力投资近5亿的昌山风力发电项目与5.5米米宽的登山车道建设,助推文旅产业与生态资源深度融合,带动顶峰生态旅游区持续发展;

 2023年7月起,在滚水坝旁修建了简易游步道,并加装了安全护栏,还修建了一座观景亭;今年,湘军古道的游步道再一次进行升级建设。

 如今,水泥路一路畅通;滚水坝虽已不再承担发电功能,然而历经三十余年风雨,依然景致动人,“山美有水库,高山出平湖”,成了乡村旅游的热门打卡点;而湘军古道,不仅让徒步者亲身感受逐级登升的艰辛与野趣,更激起人们油然而生那份怀古思史的深沉情怀。

 从观景台下得坡来,走过跨涧大桥,便看到高山盆地最惹眼的那栋小洋楼“聚峰楼”,主人贺新根盛情邀请我们进店歇息喝茶。贺家与我素有渊源,他的父亲是曾从“大队”到“村”当了十多年的老支部书记,故而我与他早已相熟。贺新根说:“我原本下山住了二十多年,是村里通了公路之后,才在2015年带领两个兄弟返回老家,在这档口连排建起了这栋三层楼,开起了民宿、农家乐。”他还在老宅那里养了几十箱蜜蜂,挖了鱼塘,种了百香果和黄精药材,一年下来十来万元的收入不在话下,日子踏实得很。他指着右边麻阳路上那块“湘峰养鸡专业合作社”招牌,语气里满是赞许:“那是返乡创业女大学生熊梦娜,于2012年流转了1700多亩山林田地创建的,村里通公路之后的第一家、也是现在规模最大的一家土鸡生态养殖基地。”杨书记接着告诉我们:“现在这里游客日渐增多,从事休闲垂钓、果蔬采摘、农家餐饮的越来越多了,已有10余家,不少户子还出售茶油、腊肉、土鸡、鲜鱼、红薯粉、高山瓜蔬、野生猕猴桃等农副产品;陈光友等几户人家养起了山地黄牛与黑山羊,就连合村前的老支部书记吴桐英(女)也经营着腊制品生意。家家户户的年收入从几万元到十多万元不等,日子越过越有奔头。”聊到兴起,贺新根拉着我们走到前坪,指着那块插着五星红旗的景观石说:“这是我花了一万多元钱打造的,代表着我们山里人的血性呐,要是没有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哪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他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笑容里全是满足与感恩。此时的我们身同感受,也为这里的村民能过上富庶安稳的日子,由衷地感到高兴。

 从聚峰楼出门,向右前行几十米便到了顶峰度假村,杨书记事先已联系在此用中餐。工作队丁女士风趣地跟店主人打招呼,要把招牌菜“腊肉”做出名堂来,别失了厨面。店主人吴菊应随即从厨房里拿出一块黑黄而透亮的腊肉,笑着打趣说:“都上过央视了,贵客们口福不浅呐!这腊肉是山上散养的土猪,从不喂饲料,新鲜猪肉挂在炉塘上方,用冷烟熏制,不到四十天,是上不得灶台的。你们看吧,这色泽多明艳,香气都溢出来了,吃起来肥而不腻、咸香可口。”杨书记接着讲起了整个山村那件前所未有、格外值得庆贺的美好往事:那是2012年9月4日,央视四频道“远方的家·北纬30°·中国行”栏目,以《无限风光在顶峰》为题,对顶峰村作了专题报道,助推村落知名度大幅提升。其中特别介绍了顶峰腊肉,特写镜头就是在这度假村拍摄的。说到这些,吴菊应眉飞色舞,脸上堆满了自豪。杨书记转而又讲,顶峰村家家户户熏制腊肉的习惯,是源于过去交通不畅必需长时间保存食材的地理因素。这腊肉是时间酿出来的美味,这烟火与肉食碰撞出来的香气,总让人抵挡不住那份意外的诱惑。如今,经央视这么推介,这里的游客明显增多了,这股腊香味从冬天飘满了四季,也从山间飘到了远方,摇身一变,成了享誉网络的热门产品,成了湘潭代表性的美食特产。大家投以赞许的目光,顶峰村落,真是一个留得住味道、看得见乡愁的地方,让人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心灵的归宿,疲惫有处安放。正是由于道路的通达,乡村旅游的兴起,使更多的顶峰人享受到了旅游发展的红利,在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在度假村真切享用中餐农家美食后,三位工作队员赶回了施工工地,我们余下几人则沿麻阳路行车驶向阳家岭,观赏风力发电机组大风车。水泥路尽头已是海拔700多米,车停在一栋土坯房的前坪,这里住着村里海拔最高的一户人家。屋前阶基边坐着的老人悠闲自得,杨书记上前交流了几句,随后告诉我们:“这位古稀老人叫阳奉于,是五保户,按政策可以住到山下的镇敬老院或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镇村干部多次上门做工作,他却哪里都不愿意去。”老人的想法是,在这里住了几十年,艰难的日子都过来了,从没动过离开的念头。如今生活好了,什么都有了,路修到了坪里,连外面的人也想进来,本地人哪还舍得离开这故土呀。是啊,那份根深蒂固的故乡情结和对传统生活的坚守已深入骨髓,“故土难离”,早已成为顶峰人的共同心声了!

 杨书记领着我们徒步在与水泥路相连的昌山登山车道,约百多米就到达近处山脊。抬头仰望,昌山之巅层峦叠嶂间,高耸巍峨的塔楼傲然屹立,十一座洁白的大风车缓缓旋转,现代科技与自然景观在此交融,铺展开一幅动静相宜的壮美画卷。昌山风电项目全部机组已实现并网发电,每年可为国家提供清洁电能约1.18亿度,也为风电旅游融合发展新辟了一条蹊径,那是古村落发展的又一希望。

 站在铜梁山巅峰,回望绕上云端的“来时路”,曾是几代顶峰人连梦里都不敢想象的奢望。而今它犹如一条银链点缀在青山绿水间,让村落的生机顺着通畅的路向远方流淌。这里是原生态的高山村落,是风光无限的人间仙境,更是洗涤心灵的一片净土,正因保存完好的传统文化而实力“圈粉”。路在变,速度在变,村民看向世界的眼界也在变。欣沐时代东风,顶峰人从青石板古道走来,在守护与创新中寻觅自己的精神原乡与发展坐标,一步步从贫困迈向振兴,绘就古村落美好的前景。面向未来,定会如神奇传说中起飞的铜梁再度腾飞,正如央视寄望——“无限风光在顶峰”!

 作者:左怀文,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湘潭市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湘潭县作家协会副主席,供职于湘潭县财政局。有散文、小说作品在《当代中国财政工作研究》《时代报告》《湖南日报》《湖南散文》《新湖南》《今日头条》《湘潭日报》《湘潭文学》《君子莲》等国家和地方报刊杂志媒体平台上发表:曾荣获“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征文三等奖,建国70周年“我与伟人故里”征文优胜奖,建党100周年“党在我心中”征文一等奖等奖项;有作品入选《大写的人》《丰碑铭刻的记忆》《白石逸事》《我与伟人故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等书目。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