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本社信息

甘肃省第六届三农问题研讨会暨新质生产力论坛在兰州大学举行

2024-08-01 12:09:15 本社信息

 本网讯:为迅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2024年7月23日上午,由甘肃省三农问题研究会和兰州大学主办的甘肃省第六届三农问题研讨会暨新质生产力论坛在兰州大学城关校区西区逸夫科学馆举办,兰州大学副校长陈熙萌教授、甘肃省三农问题研究会会长张皓博分别致辞,甘肃省三农问题研究会党支部书记何文元主持研讨会,兰州大学生态学院副院长邓建明教授主持专家交流发言。相关单位的领导和负责人、专家教授、学者、企业家等方面的代表40多人参加了论坛。研讨会上,有16位专家教授、企业家发言。

 兰州大学副校长陈熙萌教授在致辞中简要介绍了兰州大学百年历史,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兰州大学改革发展变化、学科建设、科研重点、人才培养成果等。

 兰州大学创建于1909年,始为甘肃法政学堂,是中国西北地区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高等学校,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在国家高等教育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和良好声誉。在11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坚守在西部、奋斗为国家,走出了在经济待发达地区创办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奋进之路,创造了化学“一门九院士”、地学“师生三代勇闯地球三极”、中科院“兰大军团”、隆基兰大合伙人等享誉国内外的“兰大现象”。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世界49个国家和地区的276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牵头成立的“一带一路”高校联盟,成员总数达184个。学校按照“兴文、厚理、拓工、精农、强医”的学科发展思路,着力构建“结构优化、布局合理、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学科体系和新型学科生态。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首批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高校。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勤奋、求实、进取”的优良学风,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不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我国首批设置文、理科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首批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高校,是我国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19所高校之一。面向未来,兰州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发扬“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守奋斗,致力于在中国西部大地书写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答卷,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陈熙萌副校长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刚刚闭幕,兰州大学与甘肃省三农问题研究会,不失时机结合学习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组织我省三农领域的专家教授、学者等,深入研讨我省三农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问题及对策,为我省农业强省战略的落实,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兰州大学要通过这次会议,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第一位的政治任务。按照二十届三中全会的要求,改革教育体制,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以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创新科技体制机制为抓手,努力为甘肃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甘肃省三农问题研究会会长张皓博在致辞中说,今天我们与兰州大学联合召开,省第六届三农问题研讨会,时机选在刚结束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后,在全国上下全省上下认真学习传达贯彻会议精神,在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加快推进农业强省战略落实,这样关键的时间节点,对开好这次会议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会议地点选在甘肃的最高学府兰州大学,利用学校人才济济,学术氛围浓厚,在省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在这样一块风水宝地进行理论研讨和学术交流,更加有利于甘肃省三农问题研究会发挥优势,突出特点,普遍提高,重点发展。今年的研讨会主题,我们定为因地制宜的培育和发展我省三农领域新质生产力,目的是结合学习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回头看我省近年来三农高质量发展的成就,分析突出矛盾和问题,指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二十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特别是关于新质生产力的新思想、新论断,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成为我们工作重要的指导思想和总的遵循。

 张皓博会长强调指出,新质生产力必须与新型生产关系相适应,要充分认识农民是发展三农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农村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战场,培养“新农人”,是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相适应的决定性因素。发展我省三农领域新质生产力,要紧紧抓住农业强省这个突破口。要以“千万工程”为抓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努力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必须”,即“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的宏伟奋斗目标。要加强和深化三农领域新质生产力的理论研究。理论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要“顶天立地”,就是说理论探讨和学术研究无止境、无禁区、不设限,不受新概念的约束,要大胆创新,要接地气,使理论研究从讲台上、课堂上、论文集中解放出来,努力为领导决策服务,为基层的实践服务。把“高精尖”的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人民群众受欢迎的“土特产”和“陇货精品”,使理论紧密联系实际,更好的指导实践,为实现“三个必须”即“强富美”的奋斗目标,体现我们的价值。

 甘肃省农业农村厅社会事业促进处处长肖光畔在致辞中说,甘肃省三农问题研究会和兰州大学联合召开甘肃省第六届三农问题研讨会暨新质生产力论坛,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实际步骤。

 会议时机好,乘二十届三中全会的东风;会议地点好,利用兰州大学省内外影响大,学术氛围浓,人才济济的优势;会议选题好,发展三农领域新质生产力。会议一定要能够议出新观点,谈出新内容,讲出新思想,为因地制宜的培育发展我省三农领域的新质生产力,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趟出新路子,谋出新点子,提出新建议。这次论坛也使我学到更多新知识。新一轮的机构改革后,社会事业促进处的主要职能是,引导厅主管的社会组织,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参谋助手作用,更好的为农业省战略落实服务。我们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措施,为社会组织做好服务。

 兰州大学生态学院副院长邓建明教授,主持理论研讨专家交流发言时,简要介绍了生态学院的历史沿革、学科建设、重点研究领域以及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兰州大学生态学院,历史悠久,积淀厚重,其历史可追溯到国立兰州大学1946年成立的植物学系和动物学系,1995年国家设立干旱农业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1999年由原兰州大学生物系、教育部直属兰州大学细胞生物学研究室和植物生理学研究室、干旱农业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合并成立生命科学学院,2018年学校成立生态学创新研究院,2022年学校以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系和生态学创新研究院为班底组建成立生态学院,学院下设行政管理中心和实验管理中心。近年来,兰州大学生态学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重要讲话精神,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对标国际一流,立足西部和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独特复杂的气候与地理环境及丰富多样的特色生物资源,坚持理论与应用并重,开展多层次交叉融合的综合性研究,进行实践指导、模式推广和政策咨询,构建和完善生态学理论体系、寒旱区退化生态恢复与污染环境修复技术体系、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等,为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建设、黄河流域及“丝绸之路”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等提供理论支撑与技术保障。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新挑战,学院以“培养创新复合人才,产出原始创新成果,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向,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着力提升自主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高效推动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建设、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综合可持续发展。

 甘肃省三农问题研究会党支部书记何文元作会议小结时说,这次会议开得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开得好,是因为专家教授、学者进行了充分广泛的理论探讨和学术交流。新观点、新思想、新建议多,有很重要的决策参考价值。

 开得好,也因为会议的选题好,对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我省三农领域新质生产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开得好,还因为充分调动了我省三农领域有学术造诣,有实践经验,有影响力的一批专家教授的积极性,给他们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充分发挥了他们积极建言献策的作用。以后这样的会议要多开,要精心选题,到农村和基层进行调研指导,为政府和主管部门领导决策提供高质量的建议和决策依据。

 在武汉参加活动的甘肃省三农问题研究会高级研究员、甘肃省乡村振兴局调研指导处原处长李伯祥在《热烈祝贺甘肃省第六届三农问题研讨会暨新质生产力论坛在兰州大学成功举办》的贺信中写到,由甘肃省三农问题研究会和兰州大学主办的甘肃省第六届三农问题研讨会暨新质生产力论坛在兰州大学成功举办,这是甘肃省三农问题研究会和兰州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实际行动第一时间迅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统揽,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务实举措;是情系民生,造福人民,发挥职能,发挥优势,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建言献策的创新实践,在全国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为甘肃赢得了荣誉,为讲好中国故事,讲好甘肃故事,讲好乡村振兴故事贡献了智慧和力量,受得各级领导和社会各届的好评,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赞誉和感谢,已经和正在产生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增强问题意识,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聚焦“三农”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作出符合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三农”创新实践,理论研究方可行稳致远。脱贫攻坚,飙炳史册;人间奇迹,千年梦想;乡村振兴,千秋伟业;山乡巨变,时代画卷。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行理论研讨,适逢其时,意义深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出重大部署,给“三农”研究指明了方向,要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把覆盖范围从重点聚焦脱贫人口和边缘户扩大到所有农村人口,加快建设覆盖全体农户的防止返贫促乡村振兴大数据系统,常态化抓好监测帮扶,确保应纳尽纳、应帮尽帮,稳定消除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今明两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时期,只要毫不放松抓好各项工作,甘肃的“三农”工作一定会赢来更好的明天,甘肃省三农问题研究会和兰州大学大有作为,大有可为。

 此前,应甘肃省第六届三农问题研讨会暨新质生产力论坛组委会邀请,李伯祥给研讨会提交了论文《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始终是甘肃三农工作的重点》。现全文刊发,以飨读者。

 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始终是甘肃三农工作的重点

 李伯祥

 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阜平县向全党全国发出脱贫攻坚的总动员令后,把脱贫攻坚调研的第一站选在了大西北的甘肃,并做出“甘肃是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甘肃人民长期都在和贫困做斗争,我国区域性扶贫开发的实践就源于甘肃,甘肃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一场硬仗”的重要指示精神,不仅指导甘肃,而且指导全国的脱贫攻坚。

 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极大鼓舞了陇原儿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与全国一道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与决心。脱贫攻坚历历在目,刻骨铭心;乡村振兴前景美好,催人奋进。脱贫攻坚,山乡巨变;乡村振兴,气象万千,脱贫地区处处呈现山河锦绣的时代画卷。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甘肃人民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和嘱托,感恩奋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锚定农业强省建设目标,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把实现“两确保、三提升、两强化”作为重点任务,把为农民造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奋力推进甘肃农业农村现代化。

 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是新时代最伟大的历史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最现实最生动的伟大实践,是新时代最现实最生动的党史教科书,是新时代最壮丽的中国故事,是新时代思政课最鲜活的教科书。脱贫攻坚让新时代的奋斗精神熠熠生辉,乡村振兴续写奋进新征程的精彩华章。深刻感悟摆脱贫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与实现共同富裕蕴含的真理光芒和实践伟力,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可以深刻理解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可以增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自觉性坚定性。正是一个个生动精彩的故事,绘就了一部波澜壮阔、气壮山河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壮丽画卷,体现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和时代价值。

 一、甘肃是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也是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任务最重的省份

 甘肃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36万名帮扶责任人、7.45万名驻村帮扶人员奔赴扶贫一线,把汗水洒遍千山万水,把心血倾注千家万户,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各支扶贫力量义无反顾奋战在扶贫一线,千里陇原的山山水水,处处留下了牵手帮扶的动人场景,深深镌刻着聚力攻坚的奋斗足迹,精彩书写了伟大减贫事业的甘肃篇章,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涌现出“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张小娟、“时代楷模”邱军、柴生芳等一大批先进模范和典型。东部扶贫协作省市和中央定点帮扶单位同陇原儿女并肩作战,社会各界与甘肃人民携手攻坚,从各方面给予鼎力相助。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战,甘肃夺取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撕下了“苦瘠甲于天下”的历史标签,“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目标任务全面完成,7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726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552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地告别了困扰甘肃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农业生产条件极大改善,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在我国减贫史上留下了厚重的甘肃印迹。经过艰苦卓绝的顽强奋战,人民群众生活条件发生翻天覆地变化,脱贫地区发展基础得到前所未有改善,乡村整体面貌焕然一新;特色富民产业形成遍地开花态势,群众持续增收能力大幅提升;脱贫群众迸发出自立自强干劲,迈向幸福美好新生活的斗志更加昂扬;党群干群关系呈现出鱼水情深局面,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更加牢固。

 我们必须时刻清醒地认识到,甘肃在2020年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在提前5年解决绝对贫困人口的情形下实现的。2015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阳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听取对“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到二〇二〇年,七千多万贫困人口要全部脱贫,时间十分紧迫。六年时间,平均每年需要减少一千一百七十万人,任务相当繁重。越往后,脱贫难度就越大。如果按过去三十多年年均减贫六百多万人的速度计算,七千多万人脱贫需要约十一年,即到二〇二五年才能实现目标。所以,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按部就班地干,难以按期完成任务。形势逼人,形势不等人。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大力度推进,再加快步伐,确保贫困人口到二〇二〇年如期全部脱贫。

 我们必须时刻清醒地认识到,甘肃在2020年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复杂,脱贫难度大的条件下实现的。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看到,相当一部分脱贫户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但收入水平仍然不高,脱贫基础还比较脆弱;一些边缘户本来就晃晃悠悠,稍遇到点风险变故马上就可能致贫;脱贫地区产业普遍搞起来了,但技术、资金、人才、市场等支撑还不强,有的地方甚至帮扶干部一撤,产业就可能垮掉。脱贫地区防止返贫的任务还很重,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绝不能出现这边宣布全面脱贫,那边又出现规模性返贫。要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重点监测收入水平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继续精准施策。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党中央明确,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设定了五年过渡期。2024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后过渡期的第4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2005年是五年过渡期的第五年。五年过渡期到期以后怎么办?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要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因此,对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人口的兜底式帮扶、开发式帮扶要长期坚持下去,不能有丝毫削弱,还要进一步加强。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必须长久、永久坚守下去。要守住这个底线,对低收入人口,对欠发达地区这些兜底式帮扶、开发式帮扶不能有削弱,政策不能退出,还得增加,工作力度还得继续增加,要让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在乡村全面振兴、在现代化进程上不掉队、赶上来,能够共享乡村振兴和现代化发展成果。

 二、甘肃作为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年人以及残疾人、困境儿童和农村养老服务,显得尤为重要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法治是重要保障。2021年4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作为一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综合性、基础性法律,颁布施行以来,对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地方各级政府全面贯彻实施乡村振兴促进法,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促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全面振兴乡村取得新进展。但仍存在一些地方农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乡村人才短缺、基本公共服务资源不足等问题。尤其《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第五十四条明确要求的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年人以及残疾人、困境儿童的关爱服务,支持发展农村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等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对甘肃来说,落实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显得更为重要。必须严格按照甘肃省委2024年一号文件要求的,全面落实“一键报贫”机制,提高监测时效性和帮扶精准度,对存在返贫风险的农户及时识别认定为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对存在高额医疗费用负担的农户及时落实医疗保障和救助政策,第一时间消除返贫风险。加大地震灾区、干旱地区等受灾群众防止返贫监测,对存在因灾返贫风险的农户,符合政策规定的可先行落实帮扶措施,最大限度避免受灾群众返贫。全力支持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加快受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压紧压实防止返贫工作责任,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加快推动防止返贫监测与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加强跨部门信息整合共享。落实推动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我们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善于从群众关注的焦点、百姓生活的难点中寻找工作的切入点,让人民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身到心到,把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清单,转化为工作的责任清单、任务清单,切实提升工作的精准性、针对性、实效性,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把牢推进工作的价值取向,找准以人民为中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更好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要奔着解决最突出的问题去。围绕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更加关注群众多方面、多层次需求。了解民情、掌握实情,搞清楚问题是什么、症结在哪里,才能拿出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必须下功夫了解群众的所想所盼,高度重视解决实际问题,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实打实为群众排忧解难,凝心聚力推动发展,在新征程上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让人们从身边能看到、能感受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广阔前景。

 三、甘肃特色的“土特产”“土办法”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大有作为,大有可为

 甘肃在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同时,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前景广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研究和解决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成功密码。人民群众的智慧和经验,是“土特产”“土办法”的源头活水。

 甘肃是党中央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首倡之地”,甘肃处于西北地区的中心地带,是黄河、长江的重要水源涵养区,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黄河流域是我国农业文化起源地之一,黄河流域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是最鲜活最生动的黄河故事;黄河流域是重要的历史文化带、生态景观带、民生福利带;黄河流域博大精深的乡村历史遗存是不可再生的珍稀资源,是乡村塑形铸魂的宝贵财富。早在2013年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就强调,甘肃是我国农业文化起源地之一,农业自然条件多样,要充分发挥优势,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在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上开辟新途径,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取得新进展,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取得新成效,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我们深刻认识到,新质生产力代表着生产力跃迁的方向,是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革命性力量;产业是生产力的载体,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建立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生产力的发展是连续的,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

 甘肃特色的“土特产”“土办法”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大有作为,大有可为。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12月23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的。他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没有产业的农村,难聚人气,更谈不上留住人才,农民增收路子拓不宽,文化活动很难开展起来。“土”讲的是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要善于分析新的市场环境、新的技术条件,用好新的营销手段,打开视野来用好当地资源,注重开发农业产业新功能、农村生态新价值,如发展生态旅游、民俗文化、休闲观光等。“特”讲的是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要跳出本地看本地,打造为广大消费者所认可、能形成竞争优势的特色,如因地制宜打造苹果村、木耳乡、黄花镇等。“产”讲的是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要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藏、运输销售等,形成一定规模,把农产品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产业梯度转移是个趋势,各地发展特色产业时要抓住这个机遇。总之,要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良好的生态,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支撑。产业有特色,才有生命力、吸引力、竞争力。

 甘肃 丰富的“土特产”和“中药材”以及牛羊菜果薯药”六大优势特色产业等等,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项目宝贝库。甘肃是我国农业文化起源地之一,农业自然条件多样,拥有除海洋和岛礁以外的所有地貌类型。“厚道甘肃、地道甘味”已经连续三年荣获中国区域农业形象品牌影响力指数排行榜榜首。甘肃道地药材很地道,甘肃被称为“天然药库”“千年药乡”,目前中药材人工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1位,是全国唯一的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在我国十大蔬菜基地中,甘肃有两个,一是张掖,二是兰州,高原夏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1位。这几年,甘肃的农产品出口每年都有“零的突破”,像高原夏菜、兰州百合、静宁苹果、平凉红牛、定西宽粉、陇南橄榄油等特色“甘味”农产品,不仅走进了国内“大市场”,还漂洋过海端上了外国人的餐桌。甘肃全省86个县,每个县正在培育壮大1—2个主导产业,打好特色牌、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让“甘味”农产品畅销国内、走向世界。甘肃因光照充足、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在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格局已走向规模化发展,并赢得了良好的“甘味”品牌形象和市场口碑。近年来,我省实施“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提质增效行动,坚持在选择好品种、打造好环境、提升好品质、叫响好名声方面持续发力,培育出了一批口味好、品质好、营养好的优质特色农产品,受到消费者好评。

 甘肃特色的“土特产”“土办法”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可以促进产业提质增效。甘肃作为打造现代寒旱特色农业高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供了广阔天地。只有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紧盯“牛羊菜果薯药”六大产业,持续推进特色种植业标准化基地建设,聚焦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着力提单产、优品质、增效益,深入推进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链链长制,培育一批产业大县、加工强县、产业强镇和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持续做强中小特色产业,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推动形成产业链上下游联动打造、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遵循市场规律,准确研判市场环境和发展趋势,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将会行稳致远。

 李伯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研究成果简介

 李伯祥曾担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精神甘肃省委宣讲团成员、原甘肃省乡村振兴局调研指导处处长、一级调研员。

 现任北京中关村人才协会全国产业振兴专委会智库专家、《城乡产业振兴》编委、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浙江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专业导师、中国(丽水)两山研究院特聘专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客座研究员、中国经济报道(中经总网·中经在线)智库专家、北京政报头条传媒管理委员会高级顾问、甘肃省委宣传部特约评论员、甘肃省委网信办特约网络评论员、甘肃省延安精神研究会会员、《甘肃是一片红色土地》、《甘肃农业科技绿皮书·甘肃乡村振兴研究报告》编委、甘肃省三农问题研究会高级研究员、甘肃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中共临夏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客座教授、甘肃一山一水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心.兰州大学西部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心智库专家。

 近年来,先后在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家民政部、国家医疗保障局、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新疆商务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红色传承专业委员会、山东省黄河文化经济发展促进会等举办的培训班、读书会、报告会、研讨会及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省直机关工委党校、甘肃省委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甘肃省委宣传部哲学培训班、甘肃社会主义学院、南梁干部学院、共青团甘肃省委、甘肃广电总台、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天水师范学院、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省直相关部门、部分市州县区及兰州新区宣讲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故事及政策。

 围绕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新时代的故事,讲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故事,撰写的长篇理论文章《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最现实最生动的伟大实践》《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最壮丽的中国故事》《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最现实最生动的党史教科书》《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思政课最鲜活的教科书》《从新年贺词中深刻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情怀》《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乡村振兴促进法>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老百姓利益着想,让老百姓幸福就是党的事业》《弘扬延安精神,确保乡村振兴的正确方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资源是乡村振兴塑形铸魂的宝贵精神财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新名词看创新的实践伟力系列笔谈》《讲好“黄河故事”·为乡村振兴塑形铸魂》及纪实文学《新时代最可爱的人》《难忘的一天》《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等60多篇文章先后刊发国家重点理论网站、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主办的理论中国网、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学习强国《延安红云平台》、农业农村部中国农村网、国家乡村振兴局官方网站、中国乡村振兴网、中国经济新闻网、国家发改委国合乡村振兴研究院、县域经济网、着力构建弘扬建党精神、践行延安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培塑时代新人的融媒体平台、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主管、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主办的《中华魂》网、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理论学术研究动态、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安徽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丽水)两山研究院、人民日报人民网、中国思想理论门户、中央重点理论网站、人民日报社主管的人民论坛网、新华社新华网、光明日报光明网、中国网、中华网、昆仑策、百年强国梦、北京网、北京中关村、北京政报头条传媒管理委、北京高端在线民情调查中心、北京青年党建网、北京国瑞在线、北京·

 行走在美丽乡村、今日头条、新浪、网易、党报头条、党建头条、生态头条、都市头条、新时代党建报、新农村、农民问题研究所号、中国经济报道(中经总网·中经在线)、中国信息网、中国资讯网、中国产业网、中国报道网、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雷锋榜样宣传网》、中国與情内参、中国民生新闻、中国大观网、新时代红色文化网、英雄文化官网、文化联合网、百姓中国网、搜狐互联看客、丝路文博网、高端在线、警事网、商广网、华人文艺家、乡村振兴网、乡村生活网、爱心家政、大学生就业网、甘肃省延安精神研究会、甘肃日报每日甘肃、河南日报鼎端新闻、中国甘肃网、甘肃经济研究院、甘肃三农在线、甘肃省委党校、甘肃社会主义学院、兰州大学思想政治理论公开课、甘肃一山一水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心.兰州大学西部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心、陇东学院、南梁干部学院、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中共陇南市委党校、西安新闻网、《西北建设》、深圳《改革与创新》杂志社官方网站、浙商振兴乡村产业集团、浙商教育集团、中原经济协作区网、河南高端在线、陕西华商报、江苏盐城乡村振兴网、永秀智库、黄河乡村振兴研究院、丝绸之路经济带河西走廊智库平台、大西北网、西部人文学、金灵经济文化报、兰州新闻网、庆阳网、张掖网、新陇南、甘肃定西网、庆阳革命老区镇原乡村振兴网、四川、广东、湖北省乡村振兴局和相关机关、市州县区网站及香港凤凰网、今日观察、国际新闻网、世界经济合作网、国际新时代传媒等网站刊载转发。

 长篇理论文章《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最现实最生动的伟大实践》2022年11月27日在全国300多篇来稿中入选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暨“中国式现代化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论研讨会,并应邀发言,80余所高校的6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此次学术研讨会。文章刊发在国家重点理论网站、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主办的理论中国网、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网等网站。

 长篇理论文章《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最现实最生动的党史教科书》(两万七千多字)及姊妹篇《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最壮丽的中国故事》(两万八千多字)入选“第十届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论坛”,应邀与300余位专家线上参会,50多万人关注本次论坛。

 长篇理论文章《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思政课最鲜活的教科书》2022年11月19日获得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研讨会优秀奖,名列从全国收到300多篇来稿,经主办方组织专家认真评审选出的15篇优秀奖的第二名,并应邀线上参加研讨会。荣获2022“当代作家杯”一等奖。

 理论文章《弘扬延安精神,确保乡村振兴的正确方向》入选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与中共山东省委党校联合举办的“百年大党与延安精神”理论研讨会,并应邀线上参加研讨会。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最壮丽的中国故事》在甘肃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主办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杂志以25个版面一次刊登。陕西出版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主管、主办的中国一流高端国家级大型人物类期刊《时代人物》杂志刊发。

 《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新名词看创新的实践伟力系列笔谈》之一《 生态补偿脱贫一批闪耀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真理光芒》;之二《发展生产脱贫一批让“两山理论”在新时代展示出强劲的生命力》;之三《做好“土特产”大文章让“两山理论”在新时代熠熠生辉》,在丝路文博网、中国经济报道、中国(丽水)两山研究院官方网站一次性刊发后,生态头条、县域经济网、深圳《改革与创新》杂志社官方网站、甘肃一山一水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心.兰州大学西部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心官方网站、北京政报头条传媒、都市头条、西部人文学、中共陇南市委“新陇南”、中共卓尼县委“新卓尼”等纷纷转发。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103周年,“百年强国梦”公众号宣传平台先后在2014年6月30日、7月1日、7月2日,用三期刊载转发国家重点理论网站、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理论中国网转发中国思想理论门户、中央重点理论网站、人民日报社主管的人民论坛网刊发的四万多字长篇理论文章《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最现实最生动的伟大实践》。

 李伯祥同志先后在中共甘肃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甘肃省扶贫办、甘肃省乡村振兴局工作。主编中共甘肃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甘肃农村工作》杂志十年,担任中共陇南市委机关报《陇南日报》常务副总编十年(其中主持工作整两年)。历任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经济协作办公室主任、中共陇南市委宣传部企业宣传科科长;中共甘肃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综合信息处、调研督查处、宣传处处长;甘肃省扶贫开发办公室督查协调处、调研指导处处长;甘肃省乡村振兴局调研指导处(宣传处)处长。

 曾荣获甘肃省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先进个人“标兵奖”、甘肃省省直机关优秀党务工作者、甘肃省法制新闻宣传工作先进个人;被中共陇南市委评为陇南市“5·12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2021年、2022年评为甘肃省乡村振兴局优秀共产党员。论文《关于我国西部地区增创新优势的思考》荣获《人民日报》第三届“中华大地之光”征文一等奖,二集电视文学剧本《婚变》荣获“全国首届当代农民喜闻乐见的电视剧本金牛奖优秀奖”,两次在人民大会堂领奖,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全国政协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通讯员:白丽仁)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