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4 12:23:38 文旅信息
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战略指引下,新时代教育改革正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教育理念、内容与方法的系统性变革。趣味教育作为一种以激发学生内生动力为核心的教育范式,不仅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落实“五育融合”战略的关键切口,更是回应“双减”政策优化教育生态的重要实践。据教育部2024年对21省区市基础教育调研显示,采用趣味教育模式的学校,学生课堂参与度提升37.2%,跨学科综合素养达标率高出传统课堂28.5个百分点。笔者基于在湘潭市第十一中学12年的校长书记实践、湘潭市教育局督学阶段的区域推广经验,以及湘潭科技职业学院的产教融合探索,提出趣味教育的“三维创新”框架(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与“四维融合”路径(学科融合、技术融合、文化融合、产教融合),为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一、趣味教育的内涵解构与学理支撑
(一)理论溯源:从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到中国特色教育创新
趣味教育并非简单的“寓教于乐”,其内核可追溯至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理念——强调教学过程中道德目标的渗透与个体主动性的激发。在中国语境下,趣味教育更需融合本土实践,既要回应“双减”政策对教育生态优化的要求,也要契合《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养目标。其本质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情境创设、问题驱动和跨学科整合,实现知识习得、能力发展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
(二)价值维度:破解传统教育的三重困境
1. 破解知识灌输与兴趣缺失的矛盾:传统课堂“填鸭式”教学导致初中生学习倦怠率达43.7%(中国教科院2024数据)。通过项目化学习(如航模制作、智能药盒研发)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实践场景,激发学生探究热情。航模制作等项目化学习通过“设计-试飞-迭代”流程,将物理力学知识转化率提升为传统教学的2.3倍。
2. 弥合学科壁垒与综合素养的鸿沟:借鉴深圳市光明区马田小学的“五育融合”经验,将科技体育、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构建“知识-能力-品格”的螺旋式发展链条。基于PISA测试分析,跨学科整合使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提升19.8分。
3. 回应技术赋能与教育本质的平衡:智慧阅读书架与数字批改笔的应用,使教师学情诊断效率提升60%,实现教学评价的精准化。同时坚守“以文化人”的教育本质,避免技术异化导致人文关怀缺失。
二、跨学段实践:趣味教育的校本化探索
(一)中学阶段:科技赋能下的“趣味课堂”重构
在湘潭市第十一中学的实践中,学校以科技体育为突破口,打造“三级进阶”课程体系:
1. 基础层:通过航模制作、3D建模等趣味活动普及科学原理,如利用飞行比赛讲解流体力学(物理学科融合),学生STEM素养达标率从32%跃升至79%;
2. 拓展层:成立“小平科技创新实验室”,引导学生参与智能药盒、校园安全预警系统等实际项目研发,整合药学、电子工程、工业设计知识,培养工程思维;
3. 拔高层:对接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以赛促学,近五年累计获国省级奖项12项,实现“薄弱校”向“科技特色校”的转型。
成效:学生学业质量跃居全市前列,获评“全国急救教育试点校”等称号,印证了趣味教育对学习动机的正向激励作用。
(二)教育局督学阶段:两校联动的精准督导实践作为
担任湘潭市教育局市直学校责任督学(2024-2025年),本人聚焦湘潭市第七中学与湘潭市第十二中学两校实际,依据《湖南省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20条规定》(湘教发〔2024〕39号),构建“靶向督导-校本改进-示范辐射”工作机制,推动趣味教育在政策框架下实现校本化创新。
1.督导机制创新
靶向诊断:针对两校特点制定差异化督导方案,第七中学重点突破“城乡结合部学校资源短缺困境”,第十二中学着力解决“应试惯性下的课堂活力激发”;
协同改进:建立“督学+校长+教研员”三方联席机制,每月开展“趣味教育主题督导日”,2024年累计发现并整改问题27项,整改完成率100%;
示范推广:提炼七中“非遗发酵食品制作”、十二中“仿制文物展”等典型案例,拟纳入《湘潭市中小学趣味教育实施指南(试行)》区域推广。
2.政策衔接实践
3.督导成效数据
学生维度:两校2024年学习内驱力指数分别提升38.7%(七中)、41.2%(十二中),高于全市均值29.5%;
教师维度:通过“趣味教学能力工作坊”培训,两校教师跨学科教学设计达标率从52%提升至89%;
家校协同:建立“家校协同督导委员会”,家长对趣味教育支持率从63%提升至92%。
(三)高职阶段:传统文化与产教协同的双向激活
在湘潭科技职业学院规划中的“非遗文创工坊”项目中,拟构建“校企协同创新”框架:
1. 文化解码与产业对接:与湘潭市文旅广体局、韶山红旅集团签订三方战略协议,计划将湘绣纹样数字化处理,开发“数字皮影盲盒”等文创产品,探索“非遗技艺课程化—文创产品市场化—文化传播数字化”的产教融合路径,呼应福建省“文旅+教育”跨界融合的研学实践模式。
2. 教学场景重构:依托虚拟现实技术搭建“非遗数字孪生工坊”,学生可通过VR设备模拟湘绣针法训练、皮影戏编排演出等流程,既降低传统技艺学习成本,又提升文化创新的技术赋能维度。
3. 预期成效:项目设计对标《福建省推进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中“研学文旅”政策导向,预计通过“非遗IP授权分成”“研学课程定制”等模式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为高职院校传统文化创新提供可复制的“技术+文化+产业”融合范式。
三、多维创新与融合的实践策略
(一)理念创新:构建“三全育人”的趣味教育生态
1. 全员参与:建立教师“趣味教学能力”分级认证制度,通过“案例工作坊—微课竞赛—跨校教研”提升教师课程设计能力;
2. 全过程渗透:借鉴湖北工程学院“五育融合”经验,将趣味元素融入晨读、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非正式学习场景;
3. 全方位协同:搭建家校社联动的“趣味教育联盟”,如联合社区开展“二十四节气农耕体验营”,拓展教育场域。
(二)方法创新:数字技术驱动的“四维课堂”模型
(三)评价创新:基于证据的“双轨制”评价体系
1. 过程性评价:电子成长档案自动采集学生在科创项目中的协作数据、思维导图等300余项指标,生成个性化发展雷达图;
2. 增值性评价:参照深圳市光明区的科学教育评估模型,构建“兴趣指数—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三维指标,量化教育成效。
四、挑战与对策:趣味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进路
(一)现实瓶颈
1. 教师角色转型滞后:部分教师仍困于“知识传授者”定位,缺乏课程开发能力;
2. 资源分配不均:欠发达地区学校难以配备VR实验室等高成本设施;
3. 家校认知偏差:家长担忧“趣味活动挤占应试时间”。
(二)破解路径
1. 机制保障:推动地方政府将“趣味教育”纳入教育督导评估体系,设立专项经费;
2. 师资培训:依托师范院校建立“学科教学+教育技术”双导师制,强化教师跨学科整合能力;
3. 低成本创新:推广“纸电路”“废旧材料改造”等普惠性项目,降低实施门槛。
五、结语
趣味教育作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既需要顶层设计的政策护航,更依赖基层实践的创新突破。未来,随着“教育数字化”战略的深入推进、“五育融合”理念的持续深化,趣味教育必将从单一的教学方法升维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范式,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支撑。
(作者:系湖南湘潭科技职业学院 肖志华)
上一篇:齐鲁1号|驶向文旅的春天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