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7 09:28:08 文旅信息
数智中国辽宁凤城电(采编部杨斌报道 通讯员:于景健、李明哲 )在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市宝山镇,有一个名叫岔路村的地方,全村总人口2173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049人,占总人口94.3%。20世纪90年代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村部破破烂烂,百姓靠天吃饭。近年来,通过干部群众齐心协力的努力,村里不仅实现了脱贫致富、振兴发展,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还先后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辽宁省文明村,岔路村党总支被评为辽宁省先进基层党组织。一切巨变,都离不开让乡亲们安心的当家人——郎庆利。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九沟十八岔,岔岔有人家”,全村12个村民组分散在沟沟岔岔之中。郎庆利就出生在这样的岔路村,“那个时候饭都吃不饱,更别说买新衣、新鞋了。”作为土生土长的岔路村人,郎庆利对于贫穷的记忆刻骨铭心。
1990年,中学毕业后的郎庆利开超市、搞运输,凭着勤劳和智慧,短短几年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户。但每当看到自己身边还有为生活发愁的乡亲,他的心里便五味杂陈。反复思考后,郎庆利不顾家人的反对,将超市转让给亲戚,到村里担任了村委会委员。“我就是想为村民做点事,为改变自己的家乡尽一份力。”郎庆利朴实的话语里充满力量。
2013年4月的一天,岔路村原党支部书记王忠有在弥留之际握着郎庆利的手,叮嘱他“一定要把村里的事情干好”。肩负着老书记的重托和村民们的期盼,郎庆利义无反顾地挑起了继续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重担,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成为岔路村的当家人。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上任之初, 村里的工作千头万绪,尤其像岔路村这样的少数民族村,如何将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显得尤为重要,郎庆利决定从支部建设入手打开工作局面,“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支部是核心,班子是基础,党员是关键。”郎庆利找到了改变岔路村贫穷落后现状的关键所在。
郎庆利按照党支部规范化建设要求,完善村“三会一课”“四议一审两公开”、发展党员、民主评议党员等20多项党建制度,做到各项工作有计划、有目标、有记载、有检查,村党总支下设4个党小组,党员76人。在农忙时节,村干部、党小组长以及“五老”宣讲志愿者等深入到田间地头、庭院广场为党员上“小党课”。党课充分发挥党员多才多艺的特长,结合内容表演快板、诗朗诵、三句半等小节目,组织开展知识竞赛和文艺汇演等活动,提高了理论学习的吸引力,让村部成为增强党性、提高素质、提升能力的“党员培训学校”。同时,新增户外公示栏、党建宣传栏和广场喷绘宣传板等,将群众关心的党务、政务、村务等工作及时公开,不隐瞒,不回避,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让老百姓看得清楚、心里明白。郎庆利和他的团队在平常工作中更是注重在细节中发挥核心作用,在日常工作中涵养民族团结情感,弘扬民族团结主旋律,打牢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根基。他们深知,民族团结是全村发展的根基,集中力量筹建了“一馆一站一广场”,集中讲好民族团结故事,让民族团结的文化浸润人心。
特别是2015年以来,岔路村在宝山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文明办的关心指导下,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营造了团结友爱、崇尚科学、弘扬正气、积极进取的社会风气,“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较好成绩。在郎庆利的带领下,岔路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明显提升,党员群众的向心力不断增强。群众心中最贴心的当家人郎庆利也先后获得“辽宁省劳动模范”“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丹东市优秀共产党员”“凤城市优秀共产党员”“平安丹东建设优秀志愿者”“毛丰美式好干部”等称号,并先后担任两届辽宁省人大代表等职务。
“实干笃行映初心、敬业奉献践使命”
脱贫致富,是老百姓最大的心愿,更是郎庆利最挂心的事。村民代表大会上,郎庆利向村民讲述:“ 将继续发扬艰苦奋斗、苦干实干精神,不忘自己的初心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时时刻刻为群众谋利益,为村集体谋发展”。往年岔路村以种植玉米和在山上放蚕为主,产业结构比较单一,村集体资产和收入几乎为零,村民人均年收入只有1万元左右。怎么让村民脱贫致富?唯有实干!
“农村持续发展,需要主打产业。”郎庆利邀请农技专家实地论证考察,深入研究剖析岔路村气候、土壤、水利等条件,拍板制定了村里的发展大计——发展小浆果产业。选定了项目,说干就干。然而,严峻的现实摆在面前:钱从哪里来?郎庆利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村干部带头集资。但由于没有经验,首次尝试没挣多少钱。面对挫折,生性要强的郎庆利没有退缩。他领着村“两委”班子成员东奔西走,寻找招商引资的机会和致富的门路。靠着诚意和韧劲,郎庆利打动了丹东圣野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廷东。2018年,经双方协商达成共识并投资发展小浆果产业,种植陆地蓝莓100亩,软枣猕猴桃35亩,建100吨冷库4座。争取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200万元新建高标准草莓、蓝莓温室大棚15个,大棚以发包的形式租给村民,通过“支部+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当年村里收入30多万元。尝到甜头的郎庆利精神头儿更足了,从2019年开始,他积极做好服务,筑巢引凤,吸引了兄弟乡镇31个村的目光,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扶贫产业资金、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等项目以“飞地”形式落户岔路村,形成了集群效应和示范作用,实现了村集体与村民双赢的致富目标。
截至目前,岔路村的小浆果基地已投入使用高标准日光温室104座、加强型冷棚35座,共有蓝莓、草莓种植户30多户,平均每个温室大棚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带动了500多人就业。2020年开始,岔路村集体年收入超100万元,并逐年递增,村集体资产近10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23000元。郎庆利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好比是“鸡”,收益好比是“蛋”。鸡已经生了蛋,我们还得抓住机遇,让蛋再生鸡。3年内预计村集体经济净收入可达200万元以上!”村里有钱了,连续三年为村民分红60多万元、连续五年为当年高考大学生发放助学金、连续五年为高龄老人发放祝寿金。
“脱贫路上不能落下一位乡亲!”针对残疾村民,村委会还和用工单位联系,培训20多名残疾人,对道德素养和技术技能进行培训,经培训过的残疾人,100%就业,平均年净收入近20000元。
村里经济搞好了,改善民生成为郎庆利的头等大事。通过制订村庄发展规划,积极推进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庭院美化、街道亮化工程,新建100米大桥2座、饮水井6口,路基改造30公里、硬化道路20多公里,修筑高标准河堤2000米,治理河道10公里,村道两侧栽植绿化树3000余株,安装路灯191盏,建成4000余平方米高标准文化广场2个。
下一步,岔路村将紧紧抓住互联网+农业的发展契机,扩大岔路村小浆果品牌“荟鲜优选”“巢仁”知名度,逐步完成冷库、分选车间、电商运营中心、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农技服务中心及基地配套附属设施建设。谈及未来,郎庆利信心十足:“现在产量上来了,村里原有的冷库都不够用了,明年计划投资200万元左右建设分拣中心,把各村果子收到一起集中经营,同时今年引进黑珍珠等新品种6个,通过线上线下销售模式,扩大岔路村彩色草莓、蓝莓影响力,我们要走出一条从田间到超市的新发展路子!”
“富了口袋还要富脑袋”
在丰富乡亲们钱袋子的同时,郎庆利始终没有忘记大家精神层面的提升,“富了口袋还要富脑袋”,他坚持,一定要抓村民思想建设。不仅要抓住群众议论、关心的热点、疑点,开展针对性强、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切实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还要抓道德风尚建设,引导和教育村民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做文明村民。为此,村里积极开展了优秀党员、致富能手、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还将民主法治建设提上工作日程,结合“五五”普法宣传教育,在全村深入开展了科学知识、医疗卫生知识、农技知识等宣传普及活动。近几年来,全村无一例违纪违法案件发生,实现了社会治安状况持续稳定好转,不断提升村民科技素养和文化知识,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蔚然成风。
文化广场设置60延长米文化墙、村委会及各村民组设置16块宣传栏、主要公路两侧设置30块精神文明建设公示牌,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对村规民约进行修改,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作用,开展移风易俗,成立红白理事会,不许大操大办等;还举办励志求学报告会、退伍军人座谈会、九九座谈会、道德讲堂等活动载体,运用多种形式传承乡村文脉,形成浓厚的崇德向善氛围;同时开展农村志愿者服务活动,救灾、除雪、修路、扶贫等到处都有志愿者的身影。还引导村民文明上网,文明用网,岔路村党员学习群、岔路村和谐群等微信工作群,引导村民文明用网,并随时发布各类工作信息,促进岔路村和谐。
如今,行走在岔路村,看到的是各族群众安居乐业、繁荣发展的和谐画面,听到的是各族群众坚定不移听党话、矢志不渝跟党走的话语心声,感受到的是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融融暖意。
走进岔路村村委会,偌大的荣誉墙宛如一位智慧长者,正在用生动的语言给大家讲述着这个古老的民族村的伟大变迁故事。
2010年7月被丹东市委授予“五个好”村党组织标兵称号;
2011年6月被辽宁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2011年7月被凤城市委授予“先进集体”称号;
2012年7月被丹东市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2014年11月被丹东市委授予“文明村”荣誉称号;
2014年3月被丹东市委授予“平安示范村”荣誉称号;
2014年被凤城市委授予“文明村”荣誉称号;
2014年3月被凤城市委授予“美丽村庄”荣誉称号;
2016年6月被凤城市委授予“先进党支部”荣誉称号;
2017年7月年被丹东市委授予“五星党支部”荣誉称号;
2018—2020年度被辽宁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文明村镇”荣誉称号;
2019年4月被丹东市委授予“大梨树式好村庄”荣誉称号;
2019年12月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全国“国家森林乡村”荣誉称号;
2020年11月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
2021年12月被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司法厅授予“优秀人民调解委员会”;
2023年11月被农业农村部、中央宣传部、司法部授予“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荣誉称号;
2024年9月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审核 杨斌